山東,爲什麼像兩個省份?| 地球知識局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NO.2551-山東的東西差異

文字:澄澈

校稿:通麥 / 編輯:澄澈

提起山東,我們的印象往往有些模糊和碎片化,是煎餅大蔥、淄博燒烤、孔孟之鄉,也是海鮮啤酒、紅瓦綠樹、碧海藍天。

多面山東(圖:圖蟲)▼

這個面積並不大的北方省份,彷彿既有內陸地區的質樸厚重,又坐擁沿海地區的開放優雅。這大相徑庭的印象背後,其實是魯西和膠東地區差異外化的反映。

作爲一個海陸兼備的北方省份,山東的輪廓彷彿一隻立足大地,面朝大海的雄鷹,鷹頭深入黃海和渤海,身子嵌入華北平原。

山東,海陸兼備的北方大省

圖中海上白色邊界內爲山東省管轄海域範圍

面積佔到了全省陸域15.81萬平方公里的30%

(圖: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

海洋和陸地的雙重屬性,將山東大致東西向劃爲半島和魯西地區,再加上以泰山爲代表的魯中南山地丘陵的阻隔,內陸地區又可以被南北分割爲魯西北和魯西南地區,自此半島、魯西北、魯西南三個山東主要的地理單元就都出現了。

橫屏山東行政區劃圖▼

也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如果只參考地形的因素,可以將山東分爲山東半島平原丘陵區、魯西北平原區和魯中南山地丘陵區三部分。

橫屏山東地形圖▼

對於膠東地區所在的山東半島,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 “狹義的山東半島就是膠萊河以東的膠東半島,廣義的山東半島是從東營黃河口到日照以東地區”。

這個說法其實是把“官方”和 “民間”兩類分界線混爲一談了。在下圖的山東省地圖上,可以劃出三道線,自東向西分別表示山東半島的一條"官方"分界線和兩條"民間"的分界線。

三條分界線都穿過了濰坊市

橫屏山東半島分界線示意圖▼

對於"官方"邊界線,我們採納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定義,即山東半島的分界線位於膠萊河以東,又稱膠東半島,包括煙臺市、威海市的全部行政區和青島市膠萊河以東的部分行政區。

至於"民間"的兩條山東半島分界線,有說法認爲一條是從壽光的小清河口向南到蘇魯邊界的日照繡針河口,另一條是從東營市河口區與濱州市沾化區交界處向南到日照繡針河口。

濰坊是連接半島和魯西腹地的樞紐

(濰坊行政區劃圖▼)

當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分界線,都改變不了膠東地區深受海洋影響的地緣特質。山東半島三面臨海,突出於黃渤海之間,北跨渤海與遼東半島往來密切,東隔黃海與日韓遙相呼應。

海洋良好的調溫蓄熱能力,讓膠東地區彷彿被一個巨大的空調包裹着。與同緯度內陸地區相比,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量稍多,具有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徵。

膠東半島東端深入海洋

煙威地區幾乎被黃渤海圍成了一個“島”

(橫屏煙臺及威海行政區劃圖)▼

以代表城市青島爲例,其主城區三面臨海,受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溼氣流及黃海沿岸的海流、水團等影響,海洋性氣候顯著。

空氣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推遲一個月,夏季溼熱多雨,極端高溫天氣較少。冬春時節,海洋帶來的暖溼水汽常常平流到下墊面上,下部冷卻從而形成有名的平流霧,城市籠罩在一片雲煙霧海之間,如夢如幻。

青島平流霧美景

(橫屏圖:圖蟲)▼

與半島地區受海洋性氣候影響不同,魯西地區雖然同屬於南溫帶,大陸性卻更爲顯著,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

山東全境都位於南溫帶▼

以魯西地區代表性城市聊城爲例,春季乾旱多風,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快。年平均降水量僅578.44mm, 比青島的662.1mm足足少了將近100mm,而兩地的直線距離不到400公里,差異可謂顯著。

聊城是魯西北平原地區代表城市

(聊城行政區劃圖)▼

魯西地區春季回暖迅速,大陸性氣候更爲顯著

1-5月份平均氣溫顯著高於膠東

橫屏山東省平均氣溫分佈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陸差異不僅帶來了海洋性和大陸性的氣候分野,也讓各地的食材物產豐富多樣,進而演化出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我國四大菜系之一的魯菜,其實也可以按照山東幾大地理單元的分類方式劃分爲三大流派:半島地區的膠東菜,魯西地區的濟南菜以及魯西南別具一格的孔府菜。

糖醋鯉魚

魯菜經典門面擔當(圖:圖蟲)▼

毗鄰大海的半島地區盛產海鮮,膠東菜也以擅長烹製各種海產品而馳名,口味清淡鮮嫩,講究保持食材原有味道和花色造型。到了近代還發展出以煙臺爲代表的“本幫膠東菜”及以青島爲代表的“改良膠東菜”。代表菜有氽魚花、蔥燒海蔘、蝦子豆腐、三絲魚翅、清蒸加吉魚、扒原殼鮑魚等海味鮮明的菜餚。

清蒸花蛤,淋醬汁少許,鮮嫩無比

(圖:圖蟲)▼

與主打海鮮的膠東菜不同,濟南菜精於處理雞鴨豬等各種常見肉類,擅長爆、燒、炸、炒,口味偏重。像四喜丸子、九轉大腸、糖醋里脊、糖醋鯉魚、德州扒雞等代表菜可謂是魯菜的經典門面擔當,許多人第一次吃魯菜,就是從這些看似家常,實則工序繁複細緻的肉菜開始的。

濟南看起來像一個大寫的“人”

濟南行政區劃圖▼

九轉大腸紅潤透亮,肥而不膩

製作時先煮、再炸、後燒,出勺入鍋反覆數次,

直到燒煨至熟

(圖:圖蟲創意)▼

得益於地處歷代帝王祭典聖地,孔府菜自古就善於製作官府菜,講究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其代表菜也稱大件菜,比如懷抱鯉、詩禮銀杏、紅扒熊掌、御筆猴頭、當朝一品鍋、燕窩一品鍋、扒白玉脊翅等,單單報菜名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宮廷菜風格,食材覆蓋珍奇異獸,烹製上更是精良繁複。

孔府菜代表:麒麟玉書

(圖:圖蟲)▼

除了各具特色的魯菜流派,各地的主食也同樣精彩。像經典的“煎餅卷大蔥”,其實主要盛行於以臨沂、棗莊、日照和泰安爲代表的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山區耕地瘠薄,適合小米豆類等雜糧作物生長。而較爲封閉的地理環境,讓製作煎餅這一古老的習俗保留傳承下來。兩者相結合,煎餅便成了這裡常見的主食。

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的代表城市臨沂

盛產薄如蟬翼的雜糧煎餅

(臨沂市行政區劃圖▼)

在製作煎餅時,需要先用油擦子在燒熱的鏊【ào】子上刷一層薄油,倒上五穀雜糧磨成的麪糊,用木製的篪【chí】子將麪糊刮薄,麪糊中的水分快速蒸發,煎餅逐漸成型準備出爐。熱騰騰的脆煎餅再配上蘸醬和鮮綠的大蔥,就是一頓爽口的簡餐。

經典的煎餅卷大蔥

(圖:圖蟲)▼

魯西北平原地區作爲我國重要的小麥主產區,傳統主食是優質小麥製成的饅頭,方言稱“饃饃”。濟南的“第一小吃”油旋同樣由優質小麥製作,狀如酥餅,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而膠東地區海產豐富,除了蒸制特色“大饅頭”外,還善於將各種海鮮包裹進麪皮中,製成像鮁魚餃子、海蔘大包這樣的特色主食。

油旋是用本地優質小麥製作的酥餅

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

(圖:圖蟲)▼

海陸差異不僅造就了氣候和飲食習俗的差異,也爲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半島地區農業發展條件受限,多丘陵地貌導致平原佔比較低,沿海區域鹽鹼化及海侵令土壤肥力不足。而魯西地區則坐擁寬廣的華北平原以及京杭大運河帶來的便利水運,這讓膠東在古代農業社會經濟發展遜於魯西地區。

作爲京杭大運河樞紐節點之一

重建的臺兒莊古城依稀有當年繁盛的影子

“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

(橫屏臺兒莊古城夜景 圖:圖蟲)▼

到了近代,工業化及海運徹底改變了膠東地區的命運。過去看似沒什麼用處的漫長海岸線搖身一變成了深水良港,有力促進了沿海製造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最終實現了對魯西地區的彎道超車。

膠東地區擁有北方第一大港青島港

是沿黃流域的主要出海口之一

(橫屏青島港夜景 圖:圖蟲)▼

1861年煙臺開埠,近代工商業逐漸在膠東地區萌芽,19世紀末期青島的開埠則大大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地處膠州灣內側的青島港風平浪靜,港闊水深,不淤不凍,是難得的天然深水良港,開港短短十年就超越煙臺港,躋身山東第一大港。

生於亂世,因港興市

青島短短几十年成長爲山東省經濟和外貿中心

如今也是僅次於京津的北方第三城▼

隨着1904年膠濟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濟南、淄博、濰坊等山東內陸地區也被納入青島港腹地,沿線的煤礦、鐵礦等資源逐漸得到開發,棉紡織廠、鋼鐵廠、機器廠、發電廠、自來水廠、鐵路機車廠等各類工廠拔地而起,有力帶動了沿線經濟發展。

青島,一座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

(1908年青島港 圖:壹圖網)▼

德佔時期的青島,城市建設已頗具規模

圖中黑色的膠濟鐵路線,從港口一路西延到山東腹地

(1905年青島地圖 圖:壹圖網)▼

時至今日,山東半島及膠東鐵路沿線作爲最早工業化的地區,仍然是山東最發達的區域。以反映經濟發展程度的山東各地市人均GDP爲例,2021年東營和青島人均GDP分別達156904及140358元,濟南和煙臺分別以124230及122664緊隨其後,而魯西地區的聊城及菏澤卻以44396及45210位居山東十六地市倒數一二名,還不到青島人均GDP的三分之一。

山東沿海及膠濟鐵路沿線

仍然是山東最發達的區域

(橫屏山東省2021年人均GDP)▼

和而不同,好客山東。無論是身處海風吹拂的膠東還是麥浪飄香的魯西,都改變不了身爲山東人的自豪。泰山在這裡崛起,黃河在這裡入海,聖人在這裡誕生,共同的文化傳統鑄就了牢固的認同感。

一山一水一聖人

(圖:圖蟲)▼

就像反映山東人熱情好客的筵席文化,雖然各地菜色和口味並不相同,可主賓、主陪、副陪等座次排序卻是沒什麼區別的,再配上種類豐富的清冽美酒,定能讓外省的客人盡興而歸。

參考資料:

山東半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山東地貌區劃-侯春嶺、黃紹鳴等

海洋如何影響天氣和氣候?-世界氣象組織

青島地理氣候特點-中國氣象局

聊城市氣候特點-中國天氣網

《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中國地圖集》(第二版),中國地圖出版社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