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會,大規模擴張?| 地球知識局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NO.2623-杭州大擴張

文字:Kora

製圖:果 / 校稿:朝乾 / 編輯:果

杭州擴張與變大的話題,總是經久不衰。

但實際上,杭州的市域範圍自1963年以來,至今從未改變過,這足足有61年之久,已經超過一個甲子的時間了!

所以,平時人們常說的杭州城市的擴張與變大,往往說的是“含金量”十足的城區範圍的變大,以及近幾年杭州屬縣(市)的“撤縣(市)設區”,並不涉及杭州市域範圍的變更等等,其實都是杭州市內部的調整情況。

大範圍不變,內部小範圍調整

(圖:圖蟲創意)▼

這是杭州與其他一些依靠吞併周邊縣市,實現廣域市概念的擴張城市,在“擴張”方面的最大區別。

其中很有意思的一點,便是杭州當地對待“杭州”的定義問題。杭州當地在畫地圖的時候,繪製杭州的範圍,往往只繪製“區”的部分。

杭州的屬縣(市),除了標準地圖以外,在通常的地圖中,往往並不繪入。這其實也很正常,別說建德、桐廬、淳安“嚴州三傑”和富陽這些地方了,就連一些餘杭人和蕭山人,到現在都不認同自己是杭州人,全國範圍內,類似的例子更是多了去了。

橫屏-“大杭州”包括的是這些地方▼

這與其他城市,在繪製自己地圖的時候,動不動就把自己的屬縣(市)繪入其中,形成了天差地別。

之所以出現這類觀念,還與浙江省的“省直管縣”、“強縣擴權”的政策有關,浙江省內的各縣(市)財政較爲獨立,行政地位也較獨立,與所屬地市融合度並不深,這與其他省可是截然相反的情況。

過去長期存在的“蕭山、餘杭除外”

便是這種政策的延續效應

(圖:杭州市政府)▼

也是因爲這類觀念的影響,前幾年杭州在進行“撤縣(市)設區”的時候,一些杭州人紛紛驚呼:“杭州擴張了!杭州吞併了!”

只是撤縣(市)設區

實際上整個“大杭州”的範圍還是不變的

(圖:浙江省人民政府)▼

但實際上,這種操作對於其他一些城市而言,尤其是一些省會城市,他們的內心OS則是:“呵呵,這也能叫擴張?!這也配叫吞併?!真是不太理解……”

伴隨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杭州的市轄區面積在不斷擴大。從1995年的430平方公里,增加到今天的8289平方公里。

如今的杭州市以及杭州市轄區,是如何而來?

從隋朝建城以來,一直到解放初期,杭州都位於西湖邊的老城,也就是傳統的“十城門”範圍內,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

杭州“十城門”基本定型於明清時期

如今城門大多已被拆除,只剩遺址可尋▼

解放後的1949年,杭州設立了八個行政區,包括老城內的上城、中城、下城,以及郊外的西湖、拱墅、江干、艮山、筧橋,後來又多次調整。那時期許多短暫的區名,現在恐怕只有70歲以上的老人才有印象了。

建國伊始杭州城的八個行政區位置示意

(圖:杭州市檔案館)▼

1961年,杭州的行政區劃有一次重大變動,全市縮減爲五個區,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此後延續了三十多年,構成了大多數老杭州人熟知的家鄉格局。

1963年,建德、淳安劃歸杭州。至此,杭州市域的範圍至今未變。此後,杭州的相關行政區劃變更,其實都是自己內部“一畝三分地”之中的調整了,與外界關係不大,與鄰省市縣的關係更不大了。

橫屏-1963年杭州市域範圍示意▼

行政區劃改變的同時,杭州第一次在老城之外建設新的城市功能區。從50年代開始,響應國家的工業化號召,杭州北郊興建了大量工廠,形成一片以工業爲主導的新城區。

在那個年代,這裡曾是全市最令人豔羨的地方,到處是收入和社會地位皆高的藍領年輕人。杭鋼、杭玻、杭一棉、華東製藥、華豐造紙……就是那時候的“大廠”。

1951年的《杭州市區域計劃總圖》中

城北大片地方被規劃爲“工業區”

(圖: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1982年,除了“老五區”外,北部杭鋼附近還出現過歷時12年的半山區。

同樣始於50年代,在城市西北郊設立了文教區,擁有浙江大學等十餘所高校,這裡曾是一代代在杭讀書的青春學子留下記憶的地方。

2005年後大部分院校逐步遷出,此地轉型爲商住區,但當年的文教遺產依然還在,除了文一、文二、文三這些路名外、還有昂貴的學區房,更重要的,大概是已經深入人心的文教氛圍。

老文教區地方不大

卻曾出現過20多所大中小院校▼

從50年代到90年代,杭州在老城之外,基本保持着西文教、北工業、東農業的大格局。

因爲此時城區擴張的主要方向是西北,上世紀的杭州城區地圖都是豎版的,城區的範圍是一個從老城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彎月形”。

1986年杭州市市轄區政區地圖

可以看到位於城北的半山區▼

改革開放後,杭州的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而當時的杭州號稱全國最迷你的省會城市,越來越難以滿足城市經濟增長的土地需求。

杭州老城及周邊,不能滿足杭州的當代發展需求了▼

那麼,杭州往哪個方向拓展?當時的杭州市中心在老城的武林門一帶,如果以這裡爲原點,畫一個直角座標系。

那麼東北象限處於半山與錢塘江之間,中間有一座巨大的筧橋機場,區域內還有大量的鐵路,整個地塊被切割地支離破碎,且環境界面並不友好。

而西南象限,則是杭州的名片——西湖名勝區,受保護無法開發,西湖景區外又連接着廣闊的山地,平地稀少。

東北象限和西南象限

總體來看不適宜開發

(1981年杭州市現狀圖)

(圖: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於是,只有兩個方向可選——東南象限和西北象限。

西北象限已有成熟的工業區和文教區,拆遷成本大。如果越過這些地方往外開發,一方面距離市中心遙遠,另一方面,這裡自古就是低窪溼地,河渚密佈,著名的良渚遺址和西溪溼地就位於此,建設難度大。

開發西北方向,同樣有困難

(圖: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而東南象限的錢塘江沿岸,距離市中心較近,大多是集體農場,拆遷成本低,地勢平坦開闊,且空間範圍大。因此,90年代的杭州市政府,就定下了延續至今的“城市東進“、“沿江發展”大戰略。

杭州的城市發展腳步

來到了東南邊的錢塘江沿岸

(圖: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1996年,杭州主城區隔江對岸的蕭山,有一部分被設立爲濱江區,這也是杭州有史以來第一次擁有錢塘江南岸的市轄區。

同年,杭州市區北側的餘杭境內江邊的九堡和下沙,也被劃歸江乾區。種種動作表明,“錢塘江時代”已經開啓。

1996年的杭州行政區劃,蕭山、餘杭的諸多街鎮被納入市區範圍後,杭州市區的錢塘江岸大爲延長。

2001年,重大行政區劃變動出現,蕭山、餘杭“撤市設區”,這使杭州的市轄區面積由683平方公里猛增到3068平方公里。此時,杭州已初現東南、西北兩極發展的端倪。

橫屏-杭州市城區開始走上了向外擴張的路子▼

20多年來,杭州沿錢塘江相繼建設了濱江區、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市政府機構、各大銀行和衆多上市公司總部陸續落戶這些新區,剛過去的亞運會主要場館也選擇在了這裡。

如今,錢塘江沿岸擁有杭州最多的高層寫字樓、最現代的城市界面,已然是杭州的名片。

橫屏-今天的錢塘江岸邊,滿眼繁華

(圖:圖蟲創意)▼

錢塘江沿岸的另一大優勢就是交通便利,距離紹興、義烏、嘉興等重要生產基地、商品集散中心較近。早在上個世紀,杭州老城東部就遍佈各種市場,比如著名的四季青服裝市場。

錢塘江沿岸,造就了不少商業傳奇(圖:上城新聞網)▼

如今的錢塘江沿岸也繼承了當年的弄潮兒精神,依然是商業繁榮之地,只是今天的弄潮兒不再在市場裡吆喝,而變成了在江邊的公寓中開直播。

錢塘江沿岸已是全國最大的網紅集中地之一,甚至有一棟公寓內住着上萬直播者的盛況,這就是蕭山著名的“網紅樓”——麗晶國際公寓。

對於很多初到杭州的小主播而言

麗晶國際公寓是“夢開始的地方”

(圖:網絡)▼

錢塘江沿岸的陸路交通發達,但錢塘江本身因爲每天巨大的潮差,並不利於航運,至今只能通行小噸位船隻。

這就讓杭州與上海以及長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完全不同,錢塘江的水面總是空蕩蕩的,對沿岸的人來說,更像一片風景,而非一條通道。

在本世紀初的政府規劃中,與“城市東進”並列的是“旅遊西進”。市轄區西部的定位是旅遊開發,並沒有大規模的新城區規劃。

杭州市2001年城市總體規劃

將市區西面儘可能地留給了風景區

(圖: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在大多數人看來,似乎杭州城市重心的整體東移已成定局。但也有許多重要機構不爲所動,甚至“逆行”。

在其他高校從文教區遷往下沙等地時,浙江大學依然留在城西。2002年,浙大又在城市西北新建瞭如今的主校區——紫金港。

浙大紫金港校區,多少學子夢想中的求學之地

(圖:圖蟲創意)▼

重點大學的存在,極大提升了杭州西北部的吸引力,推動了此後浙大周邊的黃龍、申花、西溪等高端商住區的形成。

更大的轉折來自於2013年,這一年阿里巴巴總部從濱江搬回了城西,新園區位於餘杭區倉前街道。

阿里也從“濱江時代”跨入了“西溪時代”

(圖:圖蟲創意)▼

這裡距離杭州老城很遠,但藉助於阿里的發展勢頭。十年之間,這片地區就獲得大量投資,成立了數萬家科創企業,迅速崛起爲一座巨大的新城——未來科技城。

未來科技城的誕生更多依靠的是市場力量,而非政府規劃。對政府來說,這多少像是一個“驚喜”。省市兩級很快也發現了這裡的潛能,大力投入了此地的城市配套建設。

如今在城市界面等諸多方面,未來科技城已足以與錢塘江沿岸的新區媲美。

橫屏-夜幕下,未來科技城依舊活力十足

(圖:圖蟲創意)▼

實際上,城西的“逆襲”並非偶然,而有其重要的客觀因素。城西的山水優美、環境幽靜,天然地適合科研、創新類腦力勞動。

50年代的文教區、00年代的浙大,乃至阿里巴巴創始人與許多人的“城西情結”,其背後都離不開西部寧靜優美的環境。

橫屏-從3D地形來看,城西的環境優勢更顯突出▼

爲維持原有的環境景觀,加之溼地的承重限制,城西的建築平均高度遠遠小於錢塘江沿岸等地,並保留了諸多溼地水域(以浙大新校區、阿里巴巴總部爲代表),整個區域內的綠地佔比很高。當然,在部分地塊也集中建設了一些超高層寫字樓。

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猶如公園般的辦公區

讓多少打工人都羨慕不已

(圖:圖蟲創意)▼

從空間縱深上看,城西也足夠廣闊,從未來科技城往北、往西,都尚有大量可開發土地。目前這些地方,嶄新的“雲城”等高新園區正在快速建設中。

2020年左右,一條東起浙江大學,西到臨安青山湖的“城西科創大走廊”逐漸成型,下轄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雲城、雲棲小鎮,總面積約416平方公里,包含十餘萬家企業(大多爲新興產業公司),被稱爲“浙江最具創新活力之地”。

橫屏-城西科創大走廊的規劃佈局示意▼

城西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原本東移的杭州城市重心,形成了西北、東南“雙雄爭霸”的局面。而城市的“重心”,也就大體依然在兩者之間的老城區。

受拆遷成本、保護西湖天際線等因素限制,老城區的發展相對緩慢,隨着大量機構外遷,原本的城市功能也不斷被稀釋。不過因爲有西湖這一大IP的存在,這裡在許多人眼裡依然是杭州不可替代的中心。

老城離不開西湖,西湖也離不開老城

(圖:圖蟲創意)▼

城西和錢塘江誰更有前景,也是近年杭州市民中爭議最大的話題,雙方的支持者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

實際上,兩個地方都有各自無法取代的優勢。對錢塘江來說,是便利的交通、政府的重點規劃、發達的工商業。對城西來說,則是優美的環境、大廠與名校的雙Buff、充滿活力的IT產業。

城西和錢塘江,齊頭並進

(圖:圖蟲創意)▼

對於城市整體來說,不同的產業可以形成互補,減少單一化帶來的風險。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共同繁榮,也許會是杭州最好的格局。

2014年與2017年,富陽、臨安分別“撤市設區”,這使得杭州市轄區面積達到了如今的8289平方公里,另外還增加了150萬左右的城區常住人口,這也很大程度上是爲“城西科創大走廊”增加更多的拓展空間。

橫屏-到2017年,杭州市轄區版圖進一步西拓▼

不過這兩個區大部分土地都是人煙稀少的山地,在杭州人看來,那些遙遠而荒涼的羣山都成了市區的一部分,多少有些“魔幻”的味道。例如臨安最西的清涼峰區域,距離杭州老城的直線距離高達120公里。

2021年,歷史悠久的下城、江干兩區被撤銷,併入了拱墅區和上城區。這引發了老杭州人的一陣懷念浪潮。

下城區和江乾區,成爲了歷史

(圖:網絡)▼

不過,在城市快速擴張後的今天,最早的幾個區相比之下確實太小了,有些面積甚至比不上餘杭的一個普通街道,這樣的調整倒也是情理之中。

同時,原本巨大的餘杭區被一分爲二,東部成立臨平區,而西部的餘杭區就可以更加專注於建設“城西科創大走廊”了。

橫屏-也就得到了今天杭州市的版圖模樣▼

最東面的錢塘江沿岸,又設立了全新的錢塘區,包含了大片未開發土地,顯示出城市繼續沿江東進的決心。

在杭州,也曾有一些規劃因爲缺乏產業支撐而不再有人提起。相反,則有城西這樣原本不在規劃之內,依靠市場力量崛起的案例。

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規劃》公佈,杭州全域被納入,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帶”的“五圈”之一。2023年,《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實施。

長三角城市羣主體功能區示意圖

(圖:《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規劃》)▼

2024年1月,杭州“城區總人口突破千萬,實現從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的跨越”,具有中國第十座超大城市的晉位資格。同月公佈的2023年GDP數據,標誌着杭州成爲我國第八座“兩萬億”城市。

在如今大環境下,高質量發展正在取代高速擴張。可以預期,未來杭州的城市發展也將步入一個更爲穩健務實的新階段。

參考資料:

1. 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http://ghzy.hangzhou.gov.cn/col/col1228962636/index.html

2. 杭州市城建檔案館

3. 杭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https://zhejiang.tianditu.gov.cn/hangzhou/

4.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 https://cxkc.hangzhou.gov.cn/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