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太猛人民幣被拒收 央行「三大原因」整治亂象
▲支付寶、微信錢包等電子支付已在大陸成爲常見的支付方式。(圖/翻攝自央視財經)
電子支付是大陸主流消費方式,大到生意往來,小到市場買菜都用手機轉賬,也因此出現了不少拒收現金的情況。央行於7至12月大力整治,共處理拒收現金行爲602起,其中 558起已全部整改到位,44起正在處理過程中。此次整頓有三大原因,拒收現金屬違法行爲、損害了公平正義且事關民生。
據《中國新聞網》5日報導,今年7月至12月是央行處理拒收現金工作的集中整治期,全國共有602起,經約談、政策宣傳和批評教育,558起已全部整改到位,44起正在處理中。整治焦點集中在政務和公共服務,包括水電瓦斯繳費、新零售、交通類、餐飲業、景區等人口密集和涉外場所。
央行在整治工作中發現,部分「拒收現金」投訴是因爲商戶與消費者之間支付使用的面額、紙硬幣等未達成一致產生的,並非商戶拒收現金。此前,有消費者投訴在盒馬鮮生消費必須使用其APP,現金無法使用。經由整改後,盒馬鮮生所有門店都開設了現金通道,並張貼了清晰的現金支付標識指引牌。
▼多地出現只能用電子支付的情況。(圖/澎湃新聞)
央行爲什麼要大張旗鼓整頓拒收現金?澎湃新聞指出,有三個原因很重要。
1、 屬於違法行爲,人民幣會失去支付功能大陸《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國境內的一切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如果長期拒收現金,人們會對現金喪失信心,人民幣將失去支付功能。要知道所有的支付方式都是建立在人民幣上的,最終的後果是任何支付手段都無法購買商品,經濟崩潰,民不聊生。
2、 損害公平正義電子支付雖然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使用。老年羣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們,他們難以掌握開通電子銀行,綁定銀行卡,使用支付APP的複雜程式。
黑龍江一位67歲的謝大爺7月在超市準備結帳,結果排了很長的隊伍被告知不能用現金,他激動表示,「我拿的是人民幣啊!不是假幣!這是在是羞辱我老頭不會用微信嗎」。
3、 事關民生央行的整頓行爲是「中性」的,不是打擊電子支付等其它支付手段的發展,目的主要是維護人民羣衆的生活權益。央行表示,「發展各種支付手段是爲了民生,保證所有人能夠暢通的使用現金也是爲了民生」。
江蘇無錫惠山區於9月被發現,轄區23個地鐵站停止現金充值,只能電子支付。檢察院下發司法建議,要求中國人民銀行無錫支行加強監督,督促恢復現金充值方式,保障各類羣體的出行便利。
▼被拒收現金的謝大爺情緒激動。(圖/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