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中國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

“真的是胡說八道”,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同濟大學對學生們說,“現在媒體說中國汽車未來會攻佔德國市場,可看看當年的日本就知道了,日本車當時很強大,可它在德國的佔有率有多少呢?現在德國街頭滿大街都是日本車嗎?”

“中國汽車也一樣”朔爾茨說,“中國車不是威脅,未來中國大街上有德國車,德國大街上有中國車,中德相互競爭發展,這纔是真相,不存在誰霸佔誰的市場。”

德國總理在大學交流會上告訴同學們,中德並不是敵對關係,而是相互合作,互利共贏的

德國總理說的也是實話,中國和德國間的主要矛盾確實不在汽車,德國汽車品牌大衆、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邁巴赫等,不光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即便中國電車一枝獨秀,但依舊較難侵蝕德國品牌在汽車市場的地位

說什麼中國電車崛起,動了德國根本利益,所以中德關係越來越糟,這基本屬於異想天開

中德之間最大的矛盾不在汽車,甚至都不在貿易,也不在意識形態,而在安全

德國對中國的最大矛盾,是在看中國到底是不是“假中立”,看似中立,實則是站在俄羅斯這邊的

這纔是最大矛盾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工業4.0?這是幾年前非常火的概念

工業4.0概念最早就是德國提出的,指的是通過智能感控系統、大數據、物聯網所構成的“具有感知意識”的新型智能製造

這個當年大火的概念,可現在你還聽德國提過什麼工業4.0嗎?德國爲什麼不提工業4.0了?

一個重要原因是,和中國的合作失敗

德國的工業4.0當年是押寶和中國合作的,中國在互聯通信(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方面都具有相當優勢,所以德國在默克爾時期,選擇與中國共同加強工業4.0的合作

而對中國來說,同樣需要依靠德國的力量,因爲中國的野心不光在工業4.0,更在“制定規則”

制定“遊戲規則”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沒有之一,過去幾十年全球都在“西方規則”下運轉,美國依靠其制定的規則強化對全球的影響力

而中國想要獲得全球影響力,就必須成爲一個規則制定者,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提供者”

要完成從“技術提供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轉變,就需要制定“全球技術標準化”

技術標準化:就是我來定義這個領域怎麼玩,未來該領域的產品和技術軌跡,都會鎖定在我制定的規則下,形成一種技術路徑依賴

比如中國在5G,在物聯網(loT),在智慧製造等方面都想“制定規則”

但是西方規則玩了那麼多年,中國要想成爲規則制定者靠自己的力量很難進入,中國必須要有一個“引路人”

沒錯,中國這個“引路人”就是德國

2020年美國就注意到中德之間存在着非常緊密的“技術標準化合作”,中德的這個合作將直接影響到全球技術標準制定的主導地位

當時美國媒體就大聲警告:“美國正缺席這場全球最重要的技術標準制定大會,這太可悲了,必須阻止他們”

這是公開的秘密,那年歐洲也出現很多關於中國將制定技術標準化,改變國際秩序的論文

中德合作,強強聯手,未來一片光明

可以說這是中德之間最大的“利益共同點”,這種共同制定遊戲規則的巨大利益,遠超中德間的貿易,中德間的什麼汽車競爭

多年來德國一直被稱爲“隱形冠軍”,德國的技術沉澱和規則制定參與都很強大

德國有豐富的“技術規則制定經驗”,而中國纔剛踏進這個領域,缺乏經驗,裡面許多彎彎繞繞都需要德國這個“老將”來領路

而德國也可以藉助中國的技術優勢,數據優勢,繼續在工業4.0新規則下,佔領重要地位

但這個看着前途一片光明的合作,很快出現了“大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默克爾下臺了

默克爾非常清楚德國真正的利益所在,但因爲任內接納太多難民,搞得民怨沸騰,自己也心力俱疲,選擇下臺

接替默克爾的朔爾茨,雖然基本延續默克爾路線,但朔爾茨這人最大的問題在於影響力,特別是對俄羅斯的影響力

不少國際專家都認同,如果默克爾還在位,這場俄烏戰爭打不起來,以默克爾在歐盟和俄羅斯十幾年的影響力,絕不會讓這場由美國赤裸裸挑唆的俄烏戰爭發生

可事情就是那麼的一環接一環

默克爾下臺,戰爭爆發

默克爾2021年下臺,僅僅一年後2022年2月俄烏戰爭全面爆發

俄烏戰爭的爆發,徹底摧毀了中德間大好的“技術標準化合作”前景

中德一起制定技術遊戲規則的夢,碎了

首先在德國方面,一夜之間德國的重心全都轉移到戰爭和安全上,工業4.0不再提了,原來的綠能路線也不再提了,2035禁售燃油車也不提了

而當一個國家的重心轉移到“安全”上後,那這個國家看東西的視角,就是“非黑即白”的

你要麼是我朋友,要麼是我敵人,非黑即白,沒有中立空間

這是德國由於俄烏戰爭所誕生的“本能安全恐懼”所致,這讓德國的外交方向發生了巨大轉變

德國開始重視安全,開始重視風險

德國認爲:俄羅斯是德國的“安全威脅”,而中國是德國的“安全風險”

雖然中國是“安全風險”,還不到“安全威脅”,但這一轉變就足以折斷中德間大好的合作前景了,就足以結束中德共同制定未來技術標準的宏大目標了

上面這個城市,叫杜伊斯堡,也是德國著名的“中國城”

因爲中歐班列80%的貨物都要停靠杜伊斯堡,中國對杜伊斯堡的重視也超過柏林或者巴黎

2018年華爲和杜伊斯堡簽署深化合作協議,華爲要幫這個德國老牌工業中心,打造智慧城市,這也是中德間工業技術4.0合作的典範城市

杜伊斯堡的成功,其實代表着中德工業4.0合作的成功

可今天呢?

今天別說合作了,就連杜伊斯堡這地方,都很害怕再被叫作“中國城”,因爲這已然是個“負面標籤”

一旦被叫做“中國城”了,就會受到全歐盟的特殊對待,歐盟議員會攻擊你,德國政客會攻擊你,所有部門都會戴着放大鏡檢視你

爲什麼?

就是因爲俄烏戰爭後德國風向的徹底轉變,中國從合作伙伴,變成了“安全風險”

他叫馬庫斯,是杜伊斯堡的中德“中間人”,主要負責中國企業和技術在德國落地的

他說,“一個時代結束了,整體氛圍都變了,以前德國看中國,多麼美妙的中國啊,多麼生機勃勃的市場啊,充滿着機會”

“可今天德國再看中國,已經帶着一種先入爲主的偏見,看中國這裡有風險,那裡對德國不安全,看到的全是負面。”

其實大家都明白,中國並沒有變,變得是德國

俄烏戰爭影響太大,喚醒了歐洲戰爭的鬼魂,雖然中國一直試圖“保持中立”,但對於德國這種戰爭相關方來說,你“保持中立”,就已經是“風險”了

這纔是中德間的最主要的矛盾,不是貿易,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風險”

而這次朔爾茨訪華,看似熱鬧和笑臉相迎,實則骨子裡是蒼白的

沒錯,中德間的生意會繼續做,該買德國車的繼續買,大家該賺的錢還是賺,但是像之前那種中德真正面向未來的技術性深度合作,中德共同進行技術領域的規則制定,這些,確實都結束了

令人不甚唏噓

感謝各位點贊、轉發,支持下我繼續帶來不一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