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最大的預期差:全球流動性拐點何時來?

所有投資者都明白,全球流動性拐點終將到來;但何時落地,卻看法各異。

具體來看,A股對後市全球流動性的看法更加謹慎。

本週二,兩市繼續調整,Wind 24個二級行業多數下跌,滬深兩市主力資金全天淨流出413.78億元。其中創業板主力資金淨流出103.96億元,滬深300主力資金淨流出188.81億元。

北向資金全天成交額1095.03億元,成交淨賣出51.53億元。

市場對流動性拐點的認知差異,爭論根源在於高通脹是不是暫時的。

// 通脹是不是暫時的? //

美國銀行6月調查顯示,72%的人認爲通脹是暫時的,這是美股市場的主流看法。

美國勞工部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經季節性調整後,5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5%,創2008年8月以來最大同比增幅。這樣爆炸性的數據公佈後,美股選擇無視!

支持這種觀點人稱,因爲到6月底,21個州(佔勞動力市場的27%)將選擇不接受延長失業救濟。到9月5日,所有50個州的失業救濟將全部結束;而且全球疫苗接種率顯著提升,供應端將得到改善。另外,美國的5月的就業數據實在太糟糕,預計美聯儲不會在就業數據如此低迷的情況下進行Taper和加息。

另外,上週舉行議息會議的歐央行在通脹水平達到2%的前提下,仍然保持極度鴿派立場,表示在2022年下半年之前不會進行Taper,給了市場極大的鼓舞。

不過,近期一些市場主流人士開始表達不同的觀點。

摩根大通Jamie Dimon最近在採訪中表示,通脹很可能不是暫時的,該行已經囤積約500億美元的現金,以備投資高利率時代。

摩根士丹利CEO James Gorman也在近期的採訪中表示,美聯儲可能被迫更早採取行動,而不是市場之前預期的更晚。

美銀美林對通脹的觀點似乎更能代表市場的大多數:即等待更多的數據確認,在就業和薪資數據落地之前,就按通脹是暫時的邏輯交易

美國銀行首席投資官Michael Hartnett 表示,如果7月/8月的非農報告顯示就業增加,平均時薪下降,金髮姑娘(Goldilocks),即高增長和低通脹同時並存的狀態將繼續存在。但如果就業增加,且平均時薪增加,那麼通脹將不是暫時的。

// “不要和美聯儲作對” //

“不要跟美聯儲作對(Don’t fight the Fed)”是華爾街最近半個世紀以來奉行的交易鐵律

那麼,美聯儲現在也認爲通脹是暫時的嗎?

中金公司認爲,另個信號顯示,美聯儲對通脹是暫時這種看法沒有那麼篤定。

首先,根據明尼阿波利斯聯儲基於通脹衍生品測算,市場對未來五年的平均通脹預期,即未來五年的CPI增速中樞,從今年初的2.1%一路上漲至5月初的3.0%,近期回落至2.6%。作爲比對,過去五年CPI增速的中樞(2015年-2019年,除去疫情時期)僅爲1.6%,足足上升了100個基點。市場對未來五年通脹中樞超過3%的概率也從年初的15%上行至近期的40%左右,而中樞低於1%的概率則下降至0附近。在美聯儲平均通脹目標制(AIT)框架下,通脹傾向於呈現“倒U”型。假設AIT操作週期是5年(即盯住5年移動平均),那麼5年中樞2.6%意味着接下來兩三年的中樞將顯著高於2.6%。這個數字無論是3.0%、還是3.5%,從無套利定價角度看,都表明市場預期通脹將具有持續性,或者至少不是美聯儲堅稱的那樣“短暫”。

其次,基於DKW模型,可以把盈虧平衡通脹率(breakeven rate)分解爲市場的通脹預期和通脹風險溢價部分,後者代表了市場對通脹不確定性所要求的額外補償。一般來說,盈虧平衡通脹率走高,有可能是市場預期驅動,也可能是通脹風險溢價驅動。過去一年盈虧平衡通脹率的V型反彈主要由通脹風險溢價驅動,而該風險溢價已經達到了歷史新高。這意味着,在貨幣配合財政的大背景和美聯儲AIT新框架下,市場對通脹高企的擔憂與日俱增,對通脹風險也相應要求更多額外補償。

該機構認爲,全球流動性預計在8月邊際收緊,隨後美聯儲也將更有可能開始談論Taper事宜

而光大證券則認爲,美聯儲會在6月議息會議上釋放Taper信號,四季度開始着手Taper。

// 如何在A股穿越週期? //

東方證券研報稱,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通脹水平繼續上行,但歐洲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不變,中國貨幣政策在預期之內,中期仍支持權益類市場繼續上行。

中金公司研報稱,三季度或仍是增長好而政策未退出階段,四季度因增長高點回落疊加政策退出,變數也會增加。進一步由美國變化輻射全球其他市場和資產。因爲年底美聯儲減量導致流動性增量下降,部分基本面落後新興市場或更多承壓。

銀河證券表示,從泰勒規則看美聯儲“縮表+加息”,縮表條件已經滿足,加息或早於市場預期。下半年大概率進入縮減QE引導期和加息預期上行期。在貨幣環境經濟基本面環境都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亦難出現趨勢性機會,但中國新經濟結構背景下,不乏結構性機會。精選優質“茅”資產,聚焦“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佔領“技術”和“市場”,獲取高“成長+盈利”,穿越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