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靠環境光就能自主發電! 工研院攜手臺塑打造染敏電動窗簾 

染敏電池應用電動窗簾。(圖/記者姚惠茹攝)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工研院今(26)日在「2019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中,展出與臺塑研發的染敏電池技術打造出的染敏電動窗,有別於傳統太陽能板,工研院研發的染敏電池技術只需要靠三根蠟燭弱光就能產生電力,適合低照度環境應用,並與臺塑規劃首款商業化產品「染敏電動窗簾」。

工研院研發的染料敏化電池爲新型第三代太陽電池,主要特色發電門檻低、可撓化、輕量化、低成本及技術100%掌握等4大優勢,即使在室內照度約200流明的弱光環境,染敏電池依舊能產生電力。

工研院10年前就開始研發染敏電池,目前已攜手臺塑進駐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打造年產量12萬片的新一代染敏電池小型試量產線,產品應用方向包括室內感測器攜帶式電器的充電輔助品等,未來期望以弱光發電創新技術,帶動產業切入新能源市場版圖

▲染敏電池。(圖/記者姚惠茹攝)

工研院綠能所太陽光電組長林福銘表示,工研院不但掌握超過40件的染敏電池專利,而且從材料製程設備等上下游技術也完全由工研院一條龍包辦,在技術的掌握上已經可以做到完全自主,同時與臺塑及設備商進行各式創新生產設備的設計及開發,成爲臺灣廠商投入量產的最大助力

林福銘表示,臺塑研發的「染敏電動窗簾」有別於市售電動窗簾,只要利用環境光源就能自主發電,讓使用者完全不花一毛電費,其發電原理是利用窗簾上安裝的染敏電池,透過回收室內日光燈,或是窗邊的太陽光進行發電,再搭配儲能系統,達到100%自主供電,期望打入民生應用市場。

林福銘表示,感測器的電力需求則是染敏的另一項主要應用,因爲根據國際研究調查機構IDC預測,今年全球圍繞物聯網衍生的商機逼近1兆美元,而感測器是物聯網關鍵元件,傳統上解決感測器的電力只能透過儲能電池,若搭上染敏電池光資源回收發電的特性,將可大幅提升感測器的使用時間,並不受電池壽命侷限,促使染敏電池搭配感測器未來發展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