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後側膕繩肌拉傷的原因
在跑步的常見傷痛問題中,與訓練密切相關而又備受關注的便是肌肉拉傷,這類傷痛情況多樣,有些是肌肉與筋膜局部損傷,有些是完全斷裂,有些則是肌肉間的血管或結締組織損傷,症狀與預後也會因爲情況不同而不同。
本篇主要討論常突發在衝刺跑時大腿後側膕繩肌的拉傷。
對於膕繩肌拉傷,雖然現在已經提出各式各樣的預防策略,但仍舊無法完全杜絕問題的發生。在預防這種肌肉拉傷或改善受傷後的預後狀況方面,訓練所發揮的作用可以說非常大。本文從這一角度出發,帶大家理解肌肉拉傷的機制,並從功能解剖學的角度來討論與訓練相關的問題。
肌肉拉傷多發生在雙關節肌
以大腿前側來說,股直肌更容易被拉傷,小腿肌肉裡則是腓腸肌(小腿肚)比比目魚肌更容易被拉傷,而大腿後側的膕繩肌羣中則是股二頭肌長頭或半膜肌比股二頭肌短頭更容易被拉傷。如此看來,大部分情況下,發生肌肉拉傷的多是雙關節肌(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的肌肉叫多關節肌,跨過兩關節的肌肉就叫做雙關節肌)。
如果造成肌肉拉傷的主要原因單純是強勁的張力或變形,不足以說明爲什麼雙關節肌發生拉傷的頻率更高。或許是較容易受到無法完全控制的外力影響,比如肌肉長度會受到參與的雙關節兩方轉位影響而有所變化,所以很可能造成肌肉長度急劇變化等。從比較鬆弛的狀態一下子增加張力,類似的狀況很容易在雙關節肌引發拉傷。
“有啪嚓斷掉的感覺”
大多數膕繩肌拉傷的人都是在幾乎用盡全力的高速衝刺跑中,大腿後面突然感受到衝擊或有啪嚓斷掉的感覺,也有人形容是肌肉被扭轉的感覺,好像咕嚕動了一下、或者好像抽筋的感覺等等。
這些在快跑中拉傷的案例,有很多是發生在突然加速或變換節奏時,或爲了衝向終點或交接棒而往前傾的瞬間等較爲特殊的場合,也有一些案例在拉傷前有感覺到某些不對勁的前兆。與之相關的主要原因不一而足,比如狀態絕佳、順風、肌力不足、疲勞、同一部位有舊傷、其它部位有負傷等,這些可能的主要因素交互影響時,便會導致受傷發生。
三種類型的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大致分爲三種類型:
I型
肌間損傷,只有肌肉的供養血管受到損傷。這種情況的特徵在於伸展時的意外,並無太大疼痛,而且治療所花費的時間大多也較短。
Ⅱ型
包括了肌纖維本身或肌腱膜的損傷,肌力會減弱,且伸展時疼痛顯著,治療也較花費時間。
Ⅲ型
肌腱完全斷裂,斷裂的肌肉已經無法發揮張力,必須進行外科治療。受傷後,若在受傷部位摸到明顯的凹陷或變形,必須預設已造成大面積的斷裂。
元兇在這些動作
關於快跑中的肌肉拉傷,曾經有人以膕繩肌曾拉傷的短跑選手與沒有過受傷經驗的短跑選手爲對象,對他們的快跑動作(起跑衝刺第五步)做了一番比較,在報告中指出兩者的差異。這份報告雖然舊了點,但在此後尚未碰到比它更系統且詳細的研究。
報告中列舉出幾項受過傷的人在動作上的特徵:
(1)小腿的外踢(前伸)較大,着地點較遠
(2)有軀幹前傾較多的傾向
(3)着地時膝關節屈曲較深
如果從膕繩肌的雙關節性來考慮,小腿的外踢(前伸)與軀幹的前傾都會在較大的伸展範圍內操控膕繩肌。而膝屈曲的深度乍看之下會覺得與膕繩肌的伸展無關,但在推進狀態下加大膝伸展,也可能使膕繩肌急劇伸展。此外,受過傷的人在着地期前半的髖關節伸展力矩較大。
與此相關的還有研究報告觀察了快跑中的肌肉活動(於50m處),並提出在着地後半期以及擺盪後半期,比起沒有受傷經驗的人,曾經肌肉拉傷的人其膕繩肌的肌肉活動水準較高。損傷的風險似乎也會因足部抓地時發揮力量的時機點或着重點而有所變化。
除了快跑之外,膕繩肌拉傷比較常見的是在拉伸動作中過度伸展所造成的。在肌腱膜已沒有餘量再伸展時,又進一步強制拉伸而發生拉傷的情況,因此大多會伴隨肌筋膜的損傷,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治療。
同樣是過度伸展的案例,還有一種狀況是在軀幹處於前屈姿勢的狀態下,從後方承受外力接觸或是強制劈腿。
參考書籍
《運動員必知的人體解剖學》
避免傷痛,加入吳棟跑步俱樂部,到陪你跑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