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權威解讀 北京突爆疫情溯源爲何重要

北京豐臺區新村街道一處臨時核酸採樣點,15日市民有序排隊接受檢測採樣。(新華社)

澎湃新聞網報導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微信公衆號16日消息,北京市15日公佈36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完成流調34例,均與新發市場有關大陸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等流行病學專家受訪指出,新發地檢出病毒更接近歐洲流行的毒株。應當重視污染物品冷鏈遠距離運輸可能帶來的傳播風險。此外,新發地病毒溯源或爲破解新冠病毒傳播之謎提供可能。

據報導,北京突然發生新疫情。吳尊友介紹,研究人員在新確診病例的身體裡面分離出病毒,又在新發地市場物體表面採樣分離出病毒,兩者完全一致。透過世衛組織共用平臺在全球公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關鍵位點的比對發現,它最有可能是來自歐洲流行的主要毒株,但並不代表它一定來自歐洲國家。他解釋,它可能來自歐洲或美洲,因爲這種病毒最開始主要在歐洲流行,後來也傳到了南美等地,涵蓋面很廣。

吳尊友說:「只有綜合運用流行病學的調查和大資料技術,才能把歐洲流行毒株怎麼跑到北京來的這個問題搞清楚。」

未來3天北京報告的病例數將決定疫情走向,形勢嚴峻,吳尊友解釋,北京在6月11日出現新的疫情,12日、13日很快回應,及時落實控制疫情擴散的各項措施。對於已經感染的病人,要發病就在這兩天,報告數不太增長的話,可以說,基本就穩定在這個規模了。

北京突然爆發疫情,專家分析,存在兩種可能性:被污染的海產品肉食品通過冷鏈運輸到市場造成傳播,或者來自疫區感染者造成了傳播。因此,應當重視污染物品經冷鏈遠距離運輸可能帶來的傳播風險。

吳尊友介紹,對於呼吸道傳染病,通常都是人帶着病毒跑,造成遠距離傳播擴散。但是死的樣品--除了生物樣本以外,其他物品長時間帶毒、長距離運輸這種情況,以前沒有發生過。

如果冷鏈傳播被證實,吳尊友建議,一是要加強檢疫,二是在購買這些物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冰凍食物產地是不是來自新冠病毒的流行地區,三是人們在處理這些物品的時候,要注意手衛生、器皿衛生,不要造成交叉污染。

李蘭娟在接受採訪時也建議,「大家儘量吃熟食,平時要勤洗手,注意手衛生」。

此外,新發地病毒溯源,或爲破解新冠病毒傳播之謎提供可能。李蘭娟認爲,做好疫情防控,一方面是做好物的溯源,對物品採樣檢測;另一方面要做好人的溯源,感染者就是感染源,要進一步瞭解人員的動向,把密切接觸者全部找出來檢測,檢測出來的就治療。「不怕多,就怕漏,這是發現傳染源、控制傳染源的重要環節,武漢的疫情防控工作在這方面取得了豐富經驗。」

「此前疫情在武漢爆發,由於在華南海鮮市場檢出大量新冠病毒,人們高度懷疑疫情與野生動物有關。這次疫情在北京反彈,同樣在批發市場集中爆發,但北京出現野生動物導致疫情的可能性很小。」吳尊友說,這就給我們兩個提示:除了武漢和北京以外,全大陸還有不少類似的批發市場,如何切實加強防範,防止出現第三個、第四個這樣爆發疫情的市場?如果能夠在新發地找到病毒溯源的突破口,也許能回答武漢想回答卻還沒有能夠回答的科學問題。如果能破解北京之謎,也許給破解武漢之謎提供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