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商菁英到走遍臺南街巷,小吃教主王浩一改寫被離職人生

王浩一14年出了20幾本書,「我用寫作的內容,來決定我的生活方式。」(攝影者陳宗怡)

走進王浩一的書房工作桌後方黑板上,一條縱軸線劃分節奏明朗的月行程表,左邊是框列的會議,右邊則是私人的日常。

閱讀區後方還有一塊黑板,以不同顏色載寫着節氣食材。他隨意翻開桌上的筆記本,每一頁的圖文關係,清楚往來。因爲好奇心,常一拉就是一長串的知識甜頭。節氣食材就是他找到的生活新線頭

40歲離開臺北職場後南漂,他以小吃教主文史專家、節目主持人、老樹保護委員及臺南生活最佳代言人等多重身分,成爲成大數學系第一屆傑出校友,卻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因爲高等微積分,或其他數學相關成就而被圈選。

王浩一笑說:「我讀數學系很擅長橫向思考。白話文解釋就是,把不相干的事情兜在一起,我靠它吃飯。」

習慣用轉彎來順應人生,用好奇來抹飾人生的崎嶇坑洞,以自我實踐的心情來完成他認爲值得的事。

「當你孤獨的時候怎麼辦?當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怎麼辦?當你努力了還不成功怎麼辦?……」這些是他演講時經常回答別人的問題,而這些也都曾是他的生命場景。

儘管態度總是睿智篤定,樂觀爲人釐清人生種種疑難。但是成長過程中習慣性的承擔與委屈,他其實有着長子不足爲外人道的困惑與酸楚。

國中就離家,獨自到嘉義唸書,不談求學的孤單漂泊,他稱自己是島內小留學生。念師大附中沒錢吃飯,蹭30多個便當填飽肚子,不說困窘,他自豪最懂每位同學的媽媽味。

從賺美金外商公司主管到被告知抱一隻箱子離開時,他說40歲後應該解放自己,爲自己做點事!

王浩一人生中場的轉折從自己的喜好開始。他走進臺灣史,找到自我定位的座標。

心醉傳統建築,自學制圖軟體,來完整從小沒被看見的空間認知天賦;聽老樹說話,拉出時間長流中,被衆人遺忘的精彩故事⋯⋯。

爲了讓女兒讀到值得愛臺灣的歷史書,他直接走進歷史現場,訪、寫、編、繪樣樣自己來。這本以父愛所製作出版的《在廟口說書》,入選金鼎獎最佳藝術生活類圖書

雖然唸的是理科,但從小文史成績一直很不錯。喜歡歷史的他,切換古今局勢,畫面靈活生動

史籍體悟人生,借勢考究

「你知道嗎,陸游書桌邊一定要擺一把掃把,這是他的秘密武器。只要一累,就拿着掃把到院子掃掃地,活動筋骨順便運動,休息一下,再回到書桌前繼續寫詩、寫作。」

「這是這位古代可愛優質老人的獨到養生秘訣。高齡時,仍能持續高能量的創作,一生留下9千多首詩文作品。」王浩一說。

古代史籍在他的研讀與詮釋下,歷朝官史野史、古人的各式人生偏廢,在他生動的手勢表情下一一出場。他彷彿穿越每個歷史記載的現場。

今年65歲的他,聊起和他一樣同屬戰後嬰兒潮(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中年人,目前臺灣社會中,品味、學歷、視野最頂峰的這羣人,他用日本傳統的修補工藝金繼舉例,「人生總有些坎坎碣碣的傷痕,如何轉換這些歷程,成爲可以美麗傳家的故事。」

這羣人如何面對人生中的不習慣、不甘心?他不避諱用餘命管理學的觀點來談現在的自己。「值得用最珍貴的態度,思考目前的深秋人生。」王浩一淡定、沉穩的說。

從2006年開始,至今已出版20多本書,手上總是好幾本書同時寫着,有關於職場試人學的策馬江湖;充滿土地表情的節氣食材;得失煙雲江湖情長的武俠小說……。

從年輕時的英雄夢,到中年困頓的超展開。有時隨遇而安,有時多方進擊。

王浩一像是爲自己下註解般說:「寫作是我的勞動。我用寫作內容決定我的生活方式。」

從庶民小吃的採集推廣,到穿越古今的歷史筆記借鏡思辨,現在的王浩一站在生命軸線上,不斷反芻自己珍貴的人生經驗,同時也保持對日常生活細微觀察的樂趣。

我們從桌上當季的蜜蕉,聊到也是季節產物的臺灣黃、綠檸檬,開啓了各式食材來歷與餐飲用法的話題。他自信的說:「我現在是檸檬皮專家了!」

樂於被稱「雜家」,造勢自在

不管身分介紹、出版書籍都難以被歸類,他卻樂於處在無法被分類的「雜家」之列。

書桌前,有一棵200餘歲的七里香木陪伴。書房前眺望港灣的座位下方,紙膠帶貼着不同時辰,光影在地板上位移的軌跡,展現的是他獨自品玩的自在童心

王浩一將初到臺南,看落日的寂寞慌張,轉爲今日獨享的夕陽景色。他把單線直行的時間,活成自得其樂的立體時光。

深秋人生時,他說起跟自己一樣,青春懷抱英雄夢的南宋詞人辛棄疾,一生起落境遇有些許相應,「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商業週刊 17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