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宮夜宴》到《端午奇妙遊》 出圈的是中國風

端午期間,河南衛視晚會《端午奇妙遊》收穫瞭如潮好評。不少觀衆在被圈粉的同時,還喊話本省衛視“抄作業”。如果說河南衛視春節晚會上的《唐宮夜宴》使河南衛視成功“出圈”,此次的《端午奇妙遊》更是引燃了觀衆的極大熱情。

沒有當紅的流量明星站臺,沒有燒錢的豪華製作加持,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造勢,從“出圈”到“炸圈”,河南衛視憑的是什麼?

憑的是創意之新。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國畫大師吳昌碩說:“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端午奇妙遊》的創作團隊首創了“網劇+網綜”的節目樣態整臺節目以網劇的形式呈現,由4個唐小妹在端午節這天的行蹤,拉出4條平行中有交錯的故事線,引出7個綜藝節目,以網綜、漫畫、追劇、水下舞等多種形式,共同講述《唐宮夜宴》的前傳故事。各節目既有關聯,又相互獨立,故事性強,趣味盎然。各個節目內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也層出不窮。開場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賦》(原名《祈》)驚豔觀衆,吸粉無數。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適應了當代年輕人跳躍性強的思維特點和追求新奇的審美口味,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憑的是形式之美。藝術直接作用於觀衆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觀衆的感官,進而打動其內心。舞蹈《洛神水賦》中,衣袂飄飛的洛神蹁躚起舞,或沉潛或飛昇,或柔婉或剛勁,碧波盪漾之中,曹植筆下“����兮若輕雲之蔽月,飄�u兮若流風之迴雪”的神女宛若重生,以至於網友驚呼:“看到神仙了!”民樂演奏《蘭陵王陣曲》以粗獷雄渾的鼓聲與慷慨悲涼的琵琶聲相互和鳴,抒發馳騁沙場的英雄豪情思親念遠的人倫親情,剛柔並濟,震撼着觀衆的耳膜,也觸動了觀衆的情腸。舞蹈《麗人行》從屏風上的一幅幅仕女圖中,幻化出一羣盛裝的唐朝女子,她們奇麗的妝容曼妙舞姿,配上由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的富麗宮室,重現了來自大唐的“中國式性感”和盛世風華

憑的是底蘊之深。中國傳統節日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過節不僅意味着團聚、旅遊、休整,也意味着重溫久遠的傳統,追尋文化的根脈。《端午奇妙遊》就根植於傳統文化之中。首先,這個“網劇”的故事時間被設定爲端午節,觀衆跟隨唐小妹的腳步,領略了綿延千年的端午習俗和風情。《龍舟祭》中氣勢磅礴的男性羣舞,融合雜技、武術和擊鼓,描繪了龍舟祭祀的肅穆和龍舟競渡的熱烈,表達對屈原的追思和傳承華夏文明的期望。掛艾葉佩香囊、吃糉子等習俗,裝點着唐小妹遊覽街市的畫面。其次,藉助4位唐小妹不同的身份設定和遊歷行程,多種傳統文化在歷史長廊中一一呈現。《醫聖傳人》傳播中醫文化,《麗人行》是對李白《清平調》的視覺再現。《唐印》中的舞者化身木偶,惟妙惟肖地演繹了傀儡戲機巧與精妙。《蘭陵王入陣曲》以琵琶與大鼓奏出唐代歌舞戲的遺響,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又以白居易的詩來烘托主人公“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的思念與憂傷。《洛神水賦》中的河神宓妃,則歷來是文人墨客的靈感來源和情感寄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新穎的創意、絕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蘊,火了《唐宮夜宴》,又火了《端午奇妙遊》。中國風節目“出圈”的背後,是創作者滿足當代觀衆審美需求的誠意和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敬意。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審美。立足本土,緊跟時代,善待傳統,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情感記憶,應當成爲綜藝節目創作的一種風向。

(作者:呂珍珍,系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