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朋友在臺的人文體驗說起

(圖/本報系資料照)

談兩岸,大論述是免不了的,這裡牽涉到制度定位、地緣政治,乃至國族認同等問題,但談兩岸也不能就止於這類的大論述。

不能止於大論述,是因兩岸同文同種,歷史糾葛又深,彼此間,不是隻有利害關係的兩造,是有着相同情結乃至共同思維邏輯的一羣人,彼此的同與不同,都可以觸發深度的觀照,且往往伴隨着一定的情感迴應。正如此,許多生活上的「小事」,反而會在彼此心底產生作用,長期以降,無論是趨於善意或敵意,整個社會的心理都可能因之改變。

所以說,談兩岸,不能像談一般的地緣政治、國際關係,只冷冰冰地進行雙方態勢比較、論秤「實力」,它還須有社會心理的觀照。

談社會心理,其形成或改變常就因於生活經驗。舉例而言,過去日人侵華,大陸普遍仇日,但網上將仇日上綱的,基本沒去過日本;而去過日本,因實際接觸改變對日印象的大陸人現在則多矣!

真到日本,也才驚覺「全稱負面」地看待一個國家或文化,是有問題的。軍國主義不是日本文化的本質,歷史的異化在任何國家都可能產生,就如同,不能以文革一棒子打死中國人般。談文化問題,還得更有機些,例如:日本文化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走向軍國主義的,把這些誘因釐清,也就不致重蹈歷史覆轍。

有實際接觸,來過臺灣的大陸人多數對臺灣就有了另樣印象,也就知曉兩岸間不只是單向的你錯我對,因而有了更多的同理心,有了對兩岸更有機豐富的想像。而這改變,常出自生活四周。

舉例而言,大陸游客普遍反映在臺灣「問路」是個美妙的經驗,臺灣人總是客氣詳細地說明,真不清楚,他就帶着你走。而大陸這些年假車禍的「碰瓷」事件不斷,當他們知道臺灣基本沒「碰瓷」時,更驚訝到不敢相信。

又例如,大陸中西醫尖銳對立,西醫常被指稱是西方買辦,中醫則被扣上「僞科學」的帽子。當我介紹他們看電視節目「健康2.0」,見到所請來賓是:兩位西醫、一位中醫、一位營養師、一位做復健物理治療或氣功運動的專業人士,這在臺灣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卻常成爲他們以臺灣社會更爲文明的一項重要依據。

再例如,這些年來大陸財富急劇累積,但貧富不均也更形拉大,社會普遍存在着「仇富」的心理。而「炫富」與「仇富」原就是孿生子,仇富現象與許多人「暴發戶」的心態有關,當他們看到臺灣基本不炫富,富人多低調,也不得不承認傳統「滿招損,謙受益」的教誨在臺灣得到更好的彰顯。

而即便看來積極性遠不如大陸的臺灣年輕人,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只想開個小店鋪過自己的生活,這在大陸,會被認爲是大的社會問題,畢竟悖離了光宗耀祖、富國強兵的主流價值,但真到臺灣,親炙臺灣的溫潤自然,對於年輕人不必被單一主流價值綁架,也仍欣羨不已。

這些都是日常可見之事,但也正是文明所最能體現之處,能親炙,感受自然深,也就覺得臺灣真是個「寶地」,談兩岸,這文化的觸動,是最能讓臺灣有尊嚴且導致安全的一塊。當然,相對的,在臺灣,認爲大陸就只粗暴落伍的,基本也就是那些沒到過大陸的人。

正如此,兩岸開放觀光,哪裡是經濟議題,更不該是政治角力。對個人,觀光,常是爲了更深的生命觸動;在兩岸,旅遊往來,也才能換位思考。大陸朋友來臺,原是臺灣人最該擁抱之事,如今不開放觀光,歸咎於政治之爭,恐怕也只是見不及此,乃至對自己缺乏自信的一種反應。

(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