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與中鋼合組「中能發電」開幕 攜手MVOW簽署「風力機優先供應商」合約

▲CIP與中鋼共同開發的中能發電開幕儀式。(圖/記者姚惠茹攝)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與中鋼(2002)今(6)日爲共組的「中能發電股份有限公司」舉辦開幕儀式,並宣佈已與臺灣菱重維特斯離岸風電公司(MHIVestas Offshore Wind,MVOW)完成簽署風力機優先供應商正式合約(Preferred Supplier Agreement,PSA)。

中鋼總經理王錫欽表示,雙方將以區塊整合、聯合開發方式,以中能風場300MW發電容量,結合CIP的彰芳暨西島600MW風場,構成900MW將近100座風力機的批量需求,共同與MVOW合作,實現風力機零組件在臺製造目標,邁出臺灣離岸風電產業地化的一大步。

王錫欽指出,2025年完成5.7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粗估將需要160萬噸鋼板的需求,其中鋼板主要是用在塔架基樁水下基礎,但是中鋼無法全部供應,因此將會供應一半,另外一半則是要透過進口

▲CIP與中鋼共同開發的中能發電開幕儀式。(圖/記者姚惠茹攝)

CIP臺灣區執行長侯奕愷(Jesper Holst)表示,中能離岸風場計劃是臺灣唯一由歐商臺商成功共同開發的計劃,中能順利完成風力機優先供應商正式合約的簽署,併成功通過國產化審查,意味着中能與CIP所共同執行的聯合採購策略已發揮功效,並促動MVOW迅速與國內Wind-Team風電零組件產業聯盟廠商簽訂商業採購合約。

侯奕愷(Jesper Holst)指出,政府推動離岸風電供應鏈本土化,但是在海底電纜的部分,由於臺灣本土電纜廠目前並無產製海底電纜,因此政府已經同意透過進口來補足,預計可能將選定鄰近的國家,像是彰芳西島就是從南韓進口。

MVOW也將實現在臺設置風力機機艙組裝線的承諾,協助國內廠商進入產線建置與零組件製造階段,帶動包括葉片、塔筒、扣件輪轂、機艙罩、變壓器鼻錐罩等各項工業局規劃的風力機零組件在地化項目量產能力建立。

中能表示,加上水下基礎、風機安裝與水下基礎安裝的海事工程陸上電力設施等產業關聯執行方案總計要推動27項的在地化項目,所達成的在地化程度可說是全球最高規格有助臺灣建立風電產業能量,新興的本土產業鏈,還可對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產生關鍵性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