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能吃發物嗎?發物分爲哪幾類?中醫詳解:辨證後再忌口!
春回大地,萬物萌動,陽氣上升,人體的氣血也隨之更加活躍。不過此時皮膚疾病也更易“發作”,其中發物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醫理論裡,發物與疾病的滋生、演變緊密相連。很多人都會猜測,是不是吃了發物導致皮膚出問題?發物究竟是什麼?3月14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祁林進行了詳細介紹。
發物是什麼?
現代醫學對發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過敏原、刺激性成分以及個體對特定食物的不耐受性上。部分發物可能含有過敏性蛋白質(如海鮮),或者容易誘發炎症反應(如酒精、辛辣食物)。
在中醫論述中,《本草經疏》“辛辣之物,發熱生風”;《飲膳正要》“腥羶發風,風疾忌食”;《醫宗金鑑》提到“腥動風,瘡瘍忌之”。而《本草綱目·酒類》記載,酒作爲發物,常被視爲加重或誘發疾病(如瘡瘍、溼疹等)的食物,特別是溼熱、熱毒體質的患者應慎用。
發物分爲六類
中醫認爲,發物一共分爲六類,分別是動風發物、助溼發物、助火發物、滯氣發物、動血發物、助寒發物,祁林提醒,應該根據通過食物的偏性,辨證看待發物。
動風發物:易引發或加重風症,如蕁麻疹、溼疹、風疹、神經性皮炎。常見有蝦、蟹、海魚、鵝菌菇、香椿等。
助溼發物:易加重溼氣病症,如溼疹、皮炎、體癬、腳癬、痤瘡(溼熱型)等。包括肥肉、酒類、甜膩食物等。
助火發物:易引發實證、內熱患者,如疔癤、瘡瘍、丹毒、帶狀皰疹、痤瘡、紅皮病等。常見有羊肉、狗肉、辣椒、蔥、姜等。
滯氣發物:易引發阻滯氣機。如慢性溼疹、皮膚病伴腹脹、積食等。常見有豆類、蓮子、芡實、韭菜等。
動血發物:易引發或加重出血情況,如紫癜、血管炎、潰瘍性皮膚病等。常見有魚、蝦、蟹、酒等。
助寒發物:易引發寒邪性疾患,如硬皮病、白癜風、寒溼型蕁麻疹、寒溼型溼疹等。常見有西瓜、梨、柿、苦瓜等。
作用病機
在中醫視角下,發物通常具有活血、助熱、助溼等不同作用,不同類型的發物對皮膚病的影響不同。
活血作用:一些發物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可能導致潛在病變部位的病情加重。
助熱作用:部分發物性熱,可加重熱性病症。助溼作用:
某些發物性黏膩,容易助長溼邪,加重溼性病症。
辨證論忌
《黃帝內經》記載“無令多食”,即患者飲食要有相對的度,對待發物不能一味忌口,需根據食物偏性、不同體質以及疾病性質辨證忌口。
食物偏性:寒病忌生冷。生冷食物會進一步損傷人體陽氣,加重寒證。
熱病忌辛辣:辛辣食物性熱,助長熱邪,加重熱病症狀。
陰病忌滋膩:陰柔滋膩食物易阻礙陽氣運行,不利於陰病恢復。
陽病禁溫熱:溫熱辛燥食物會使陽熱更盛,加重陽病病情。
疾病處於急性期或邪氣旺盛階段,應忌口發物;疾病恢復期,視體質適量調整飲食,避免營養不良。
祁林醫生提醒,發物的忌食並非適用於所有人羣,不要盲目忌食。皮膚病的患者,應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飲食調理,避免自行做出飲食決定。
通訊員王鑫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