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正在引領鄉村振興

2020年10月26日,在江蘇省海安市胡集街道周吳村的田間無人駕駛自動植保設備正在工作。  翟慧勇攝(人民視覺

1月25日,在重慶市黔江區“互聯網+”社會扶貧基地,農掌櫃團隊在研討農業產業供應鏈管理雲平臺的運行情況。  楊 敏攝(人民視覺)

4月26日,在四川省廣安華鎣市明月鎮白鶴咀村,利用渠江灘塗發展起來的農家樂民宿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和美。  邱海鷹攝(人民視覺)

2020年11月13日,2020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山東省青島市開幕。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攝

進入5月,河南省三門峽市樑溝社區一派農忙景象,成片的良田裡,小麥等作物長勢喜人。在侯嶺組村口,55歲的村民李海珍撥動按鈕,一架約40斤重的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開始噴灑藥劑。

“以前就知道揹着噴霧器在地裡灑藥,不光效率低,而且還危險。”3年前,李海珍採購了這臺植保無人機,一躍成爲“農業飛行員”,“有了這傢伙,我現在幹活可輕鬆了。六七畝玉米地,人工噴灑最少要1天,用無人機灑藥只要3分鐘,方便得很。”

鄉村振興,創新引領。近年來,中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無人機操控手、智慧農業管理人、農村電商從業者等新興職業紛紛登場,數字農業、生物種業、特色產業等成爲各地發展重點。科技創新正助推農業向數字化精準化、智慧化加快邁進,在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譜寫鄉村治理新篇章等方面彰顯力量。

智能農機

農業生產“主力軍

隨着智能科技與現代農業日漸融合,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機設備成爲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第一次學習操作時,心裡可緊張了,萬一飛不好,掉下來可咋整。”河南省三門峽市樑溝社區侯嶺組村村民李海珍對記者說,起初她並不自信,“沒想到操作起來並不難,會玩微信就能學,只用3個月時間,我就取得了無人機培訓合格證。”

她告訴記者,無人機每分鐘10升的噴灑流量與寬達10米的噴幅,可以實現全面、精準、均勻的作業。比起傳統輪式植保機,無人機在空中可以不受複雜的地形環境影響。

此外,植保無人機還可一機多用,通過掛載不同功能的機載設備即可完成藥液噴灑、固體肥料播撒、粉劑噴撒等,幾乎貫穿農作物的全生長過程。

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教授何雄奎指出,隨着無人機在植保領域的應用,將會有大批傳統農民轉型技術型職業農民,掌握相應的植保知識與施藥技術,這將是行業的長期發展趨勢。

事實上,農事“主力軍”不僅“上天”自如,而且還能因時“入地”。

“這臺農機真是厲害,耕田速度快得驚人不說,翻土精度也十分準確。”在湖南省永州市牛角壩鎮興發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示範田內,機器聲隆隆作響,一臺拖拉機正沿着田壟快速前行,埋茬、旋耕、起壟一氣呵成,數十名圍觀農戶頓時讚不絕口。

定睛一瞧,拖拉機駕駛室內竟空無一人。無人駕駛,這是如何做到的?

合作社理事長張春剛解釋說,這臺拖拉機名爲無人駕駛輪式拖拉機,內裝有無人駕駛系統,可通過非接觸式傳感器,結合導航與定位功能,實現高精度的農用自動駕駛。拖拉機的方向盤可自動調整前進、倒退方向,所控制的拖拉機輪印都是筆直的,耕田的犁耙深淺度也保持一致,前後左右的誤差不超過2.5釐米。

“過去,農機手的一個小動作都會影響拖拉機走向,勞動強度大且生產成本高。”張春剛說,“現在有了這個幫手,一天就能完成五六十畝以上的農田作業,既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還能做到平整田地一體化、標準化。”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印發了《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對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作出全面部署。《意見》增加了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和數字化建設的機具品目,明確各省可選擇部分高端、複式、智能農機產品,提高補貼額測算比例至35%。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支持農民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有助於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惠及更多農民,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農機普及應用,也離不開科技特派員的示範推廣。

“我家的全自動耕田機出現了故障,維修人員來了兩次都沒修好,多虧縣裡派下來的技術專家,一眼就發現是噴油嘴有故障,換了新部件後,機器接着就能運轉嘍。”安徽省舒城縣黃城村種糧大戶何修旺說。

手把手傳技術,面對面送服務。2020年,舒城縣農機推廣管理服務中心組建了4支農機維護服務隊,深入農戶,開展機具檢修、作業協調等工作。截至目前,已指導農戶檢修保養農機具860多臺,以科技之力及時破解農事難題。

數字技術:

幸福生活“好幫手”

在浙江省桐廬縣沈冠村半山腰處,一棟小小玻璃房在周圍稻田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很難想象,與稻田、石斑魚息息相關的數字駕駛艙內藏其中。

中共十八大以來,作爲整體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5G、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已成爲數字中國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結合點。秉持“全區域覆蓋、全場景應用”理念,沈冠村探索出一條“數字管家”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依託5G網絡,通過駕駛艙可實時查看田間情況,每天的水質、溫度都能一‘屏’掌握、實時收集,足不出戶就能完成精準投餌、環境管控、病蟲害監測等一系列農事操作,高產又高效。”2019年,在沈冠村黨總支委員、浙江大學生態學博士張劍的帶領下,沈冠村流轉了500畝土地,以數字駕駛艙開啓了“稻魚共育”生態種養新模式。

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5G的有力支撐。張劍介紹,如果用有線光纜設置監控布點,施工難度極大,而有着高帶寬、低遲延、高穩定性的5G網絡則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讓傳感器數據傳輸和視頻監控傳輸暢通無阻。

數字技術不僅讓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春播秋收,也爲鄉村幸福生活組配“智能幫手”。

“您好,請問張堂村農田的積水問題解決了嗎?”“解決好了!剛反映不久,就有專職人員來排水,我們很滿意!”在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師寨鎮“數字鄉村”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張瀟瀟正在跟村民就農田積水問題進行視頻對話。

如何快速響應羣衆的各種訴求,是數字鄉村建設着力破解的重要課題。依託雲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豐縣“數字鄉村”一體化平臺可對各類民生訴求進行集成處理,登記時間、聯繫方式、問題描述等信息一目瞭然,村民滿意度達到95%以上,暢通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指出,數字技術成功將城市的新風尚、新文明帶回鄉村,在鄉村治理中融入了城市治理的理念、措施,這將有效推動城鄉治理一體化進程。

在平安鄉村建設上,數字技術也在以驚人速度加快推廣。

一鍵呼叫,供電所等服務熱線一目瞭然,諮詢問題“零次跑”;打開軟件,村鎮有關部門可進行日常治水辦公,“河暢、水清、岸綠”的目標不再遙遠……借力大數據,一張張“鄉村安全網”得以搭建。

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綜合實驗區,更安全的“智慧網”也已編織完成。村民通過12345服務熱線等提出的訴求,均可快速連接至平潭“智慧島”指揮中心,實行信息統一受理、統一調度。

“正當我着急時,區海事局的救援船來了。”說起前年漁船拋錨的情景,北港村漁民張議仍心有餘悸。由於他出海一天,遲遲未歸,家裡人忙撥打12345緊急求助。“智慧島”指揮中心立即啓動網格管理系統進行搜尋調查,經過2個多小時的協同處理,成功將張議營救上岸。

“數字化發展背景下,要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的均等化,但同時也要保持城鄉的功能差異化和景觀差異化。”面向未來,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馬九傑分析。

創新業態

綠色發展“動力源”

“原來只盼着樹能快快長大,好用來修房子。沒想到,現在把樹看護好居然也能賺錢。”今年74歲的吳志良沒想到,辛辛苦苦種下的幾百棵杉樹,不用砍也能帶來實惠。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載體。近年來,貴州省積極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新業態,組織實施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在綠色發展的基礎上,讓村民實現增收。

吳志良原本是從江縣大塘村的一名貧困戶,去年7月,他以每棵樹每年3元的價格,將自家林木掛上了碳匯牌。不久後,碳匯順利賣出,資金直接打入他的個人賬戶。

據瞭解,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是將貴州省深度貧困村林地中具有碳匯功能的樹木集中起來,建立涵蓋林木數量、碳匯價值、林戶信息的數據庫。“樹木每開發一次可持續售賣6年,到期後還可繼續開發。林戶只需把林木看護好,不需做其他任何工作。”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新農村建設既要留得住青山綠水,又要記得住“鄉愁”。

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佈。《意見》提出,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

雙旗村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門關鎮西北部,與許多山村類似,3年前的雙旗村,也面臨着人口流失、文化衰敗、產業凋零等諸多問題。

自2018年接手運營劍門關景區以來,華僑城集團深挖當地文旅資源和生態優勢,力圖完成劍門關從單一人文自然景區向全域旅遊目的地轉型。一座“以文旅興鄉村”的橋樑將劍門關與雙旗村緊緊相連。

“鐮刀、耕犁、石磨、碓窩……這些是過去劍門關家家戶戶常見的生活工具。”爲了深挖鄉村“煙火氣”,華僑城團隊將山村生產、生活方式轉化爲體驗項目,開發出花藝體驗等旅遊產品,打造富有秦巴山區特色的研學教育基地,讓鄉土文化看得見、摸得着。

村子美了,旅遊火了,村民的日子也更甜了。“通過土地流轉、房屋租賃,村裡的閒置資源得到再利用、再改造,留守勞動力獲得了長期務工的機會,大家都過上更好的日子。”雙旗村黨支部書記衛建感慨地說。

培育新業態,釋放出農業農村對金融的巨大需求,金融支農服務覆蓋度和滲透率進一步提高。

“我買了兩年的蘋果保險+期貨’,2019年獲得賠付8280元,去年獲得賠付5961元。”陝西省延安市富縣立石村果農雷亞琴在果園中忙個不停,“去年雖然蘋果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我們家的蘋果仍收入3萬元,高於往年。”

市場供需瞬息萬變,爲了最大程度維護果農利益,2019年,富縣試點蘋果“保險+期貨”新型金融項目。截至目前,富縣共有4.3萬餘畝果園參與投保,參保果農5127戶,共獲得賠付3294萬元。

“市場價格一旦觸發目標價格,我們就會進行理賠,整個流程公開透明。”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陝西分公司農險事業部總經理謝亞琳說,“‘保險+期貨’項目,能規避市場供需變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從而降低經濟損失。”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政策分析師何飛表示,“十四五”時期,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系統謀劃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及行動方案,儘快形成時間表和路線圖,進一步加強涉農金融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創新,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區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