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陳學聖 從海洋看臺灣才知何謂:Formosa!

陳學聖說,從海洋陸地,纔會看到臺灣獨一無二的美景,也能激發思維。(圖/陳學聖提供)

記者陳佳雯/專訪報導

記者出身,擁有許多歷練,包含參與過立委選舉、國民黨黨部主委桃園文化局長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但仍堅持在自己的道路上。甚至可以跳脫臺北思維,到中南部耕耘,還學會開船環島,從海洋看陸地,才知道臺灣爲什麼「Formosa」。這次國民黨立委陳學聖接受《Ettoday新聞雲》的訪問,暢談自己一路上的心路歷程,令人刮目相看。

當記者問到對於自己過去表現的看法時。陳學聖說,真的是「要怎麼收穫就要先怎麼栽」,不管做文化局長、黨部主委或臨時被叫出來參與補選,從輸到贏的過程,自己都認爲「天下沒有白吃午餐」。提到自己在當桃園縣文化局長時,因爲受到預算的限制,試着結合民間單位與政府力量,創造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成績,並將桃園的文化發揮到最璀璨的地步

陳學聖也提到自己這些年在地方經營的感受,過去自己在爲地方服務時,最重要的就是推動「讓地方民衆一起投入」,因爲民衆需要的是鼓勵與光榮感,還有社會大衆認同感」的建立,這足以影響政府的施政成果。他提到自己爲什麼會投入教育文化委員會,「因爲文化代表的是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教育所代表的是下一個世代可以產生的文化核心價值,雖然無法短時間就看得到效果,但看的是長期的成效」。

另外陳學聖也提到目前南北城鄉貧富差距的問題,表示過去擔任過臺北市議員時所看見的「臺北集所有寵愛於一身」,預算遠比其他縣市高出許多,但還是很多人在喊窮。他也憂心地說,臺灣目前太追求經濟成長物質的目標,而忽略了人民的真正需求,因爲自身的幸福感並不是單純建立在物質上,而這一部分空缺就是文化教育所能做到的。

陳學聖強調,「政府應該宣導人民的是,人生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其他應完成的夢想,當人民比較困頓的時候,應該用文化的力量讓人民感到被撫慰」。臺灣是溫暖的社會,擁有比其他華人社會更高的包容力,對這是我們應該推廣且珍惜的。政府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可以多舉辦一些免費文藝表演去深入人民的生活,並藉此告訴人民除了經濟成長之外,還有很多事是可以重視的,

陳學聖認爲,「雖然南部雖然生活較辛苦,但是生活步調較慢、較安逸,這是另一種生活價值」,人與人之間情感連繫,是臺灣的一種價值感,現在的政府不要一直追求經濟成長,雖然現在臺灣的薪資水準不如香港、新加坡高,但或許政府可以朝「物價低廉」以及「人民生活最開心」的地區所努力。

▼陳學聖說,最近政局較不穩定,等過一陣子自己會再次開船遊海。(圖/陳學聖提供)

另外就臺灣的兩大都市「臺北與高雄」的差別而言,陳學聖表示,臺北是延續以前中國大陸的觀點「從內陸看世界」;高雄則是用「海洋來看臺灣」,正因如此在2004年離開立法院之後往南部發展,自己學習駕駛小船並繞臺灣一圈。

陳學聖說,臺灣並不是只有「番薯大小」,可利用的空間非常大,在經過開船環臺的經歷後,「爲什麼一個海上的民族最後會被困鎖在內陸上」,海洋的資源是源源不斷的,可是我們對這方面的資源瞭解太少,臺灣的遠洋漁業或近海捕魚都跟臺灣人民脫節,這是很可惜的一部分。

當記者問到過去投入選舉時常遭遇成功與失敗的時候,如何調適自己遭遇挫折心境。陳學聖表示,「人一生中是不可能一直順境,一路順境的話就會有麻煩,就像馬總統一樣,一路走太順遂就會依循以往的經驗法則,所以要改變很難」。陳學聖說,在年輕的時候有遇到跌倒再爬起來的機會,就能早點認知還有其他更值得去追尋的事。沒有落敗過就不會知道生命的價值,跌倒過可以開拓生命的其他領域,也更能「以同理心看待同樣落敗的人」。他說,「失敗是一門學問」,這種過程對自己來說是很寶貴的。

※採訪後記:陳學聖委員這次接受採訪時,談到有關失敗的心境轉折以及未來展望,跟向來一路順遂的政治人物有很大不同。但即使遭受過挫折,他還是堅定自己的核心思想,繼續前進,雖然文化推廣在經濟環境不佳的現在較弱勢,但總有一天會得到應有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