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的菜比較新鮮?專家「3大QA」破解迷思:大賣埸更安心

▲儘管疫情嚴峻,仍有許多人習慣傳統市場買菜。(圖/記者湯興漢攝)

Q:大賣場與傳統市場的食材新鮮度是否有差異?

A:走進傳統市場,此起彼落招呼的聲音,魚攤上堆滿的魚和水產冰塊呼應着;當你走到傳統市場買菜,可以感受濃濃的人情味臺灣漁獲物每天半夜到清晨,在消費地漁市場拍賣之後,魚貨輾轉到了菜市埸,經由魚販現宰,消費者可以立刻回家烹煮,享受鱻味。

量販店及超市的冰藏魚,其實也是採購進入消費地魚市場購買,即時送入賣埸;家O福大直店的冰藏魚的鮮度,蒸起來就知道「鮮」。

除此之外,賣場也有冷凍水產,一般消費者對「冷凍」的感覺是「比較不新鮮」,「懷疑經過加工包裝後是否仍然新鮮」。其實冷凍魚貨透過加工廠水產品透過急速冷凍技術,在低溫、衛生的工廠環境下作業,可保鮮長達兩年,品質不比生鮮差。例如臺灣的石斑魚養殖場捕撈後,會以氧氣車載運到工廠,經去鱗、去肚、去鰓後,會再以攝氏-45度急速冷凍保持石斑魚的鮮度。

美國雞肉也是在同樣的情況下生產活雞進入美國雞肉屠宰埸時,已經生產排程好分別爲供美國國內市場的冷藏,或是要供應作凍結肉;而冷凍肉在屠宰後4小時內以超低溫急速冷凍法,快速通過0~-5°C的最大冰晶生成帶,將肉的水分及營養鎖在雞肉中,讓雞肉口感軟嫩多汁。這些水產和肉品,從生產、倉儲、運送、販賣到出口,到消費者的餐桌,都維持在低溫鏈中。替消費者把關肉品的安全及口感維持安定的高品質,讓民衆買得安心吃的開心。

專家指出,一般消費者對「冷凍」的感覺是「比較不新鮮」,事實上經過現在的技術,品質不比生鮮差。(示意圖/記者蕭筠攝)

Q:傳統市場或大賣場挑選肉類蔬果時,需特別留意哪些事項?

A:

賣場挑選

賣相:如何辨別良好的肉,以帶骨的美國雞腿爲例,注意棒棒腿的骨頭是新鮮的骨髓紅色,肉也是粉紅色的。冷藏的肉不應該有血水積在肉的下面。

陳列櫃溫度:注意冷藏櫃的溫度,一般來說超過7C是不合格,4°C以下會是最好的溫度控管。

檢查日期:注意挑選有效期,挑選剩下「多」幾天才過期的商品,免得買回家1~2天就過期了。

傳統市場

儘量低溫:挑選有冷藏櫃、或是使用冰塊的攤販

環境衛生:選擇清潔的工作臺砧板刀子及注意攤商老闆的手:淸潔度必然會影響商品新鮮度,不乾淨使貯存期限也會縮短,也可能使我們生病

▲專家提醒,在大賣場購買食材時,一定要注意賣相、溫度及日期。(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Q:賣場與傳統市場的優缺點A:目前國人還是偏向喜歡吃溫體,也認爲比較新鮮!提醒民衆還是要多注意攤商習慣,之前有傳統市場遭媒體發現攤販所販售的雞肉保存環境不佳,半夜屠宰完之後半夜3點、4點丟在攤販攤子上,但是業者早上6、7點纔來,傳統市場內沒有低溫環境、攤上可能衛生條件不良,容易造成肉品的生菌數飆高。

現代化賣埸的低溫鏈維持控制細菌的生長;配合著政府對通路商「追蹤追溯」的要求,以及通路品保部門推動的自主管理檢驗及供應商管理;消費者可以對食材來源及產品安全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