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吃高劑量更有效?小心恐中毒 專家破解3迷思

隨着健康意識擡頭,許多人平常都有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但也存在着不少錯誤觀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隨着健康意識擡頭,許多人平常都有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但也存在着不少錯誤觀念,需要被釐清。對此,營養師劉雅惠就列出3種保健品常見誤解,包括「吃了都無感」、「吃高劑量比較有效」及「忽略重複吃到的成分」。其中她提到,保健品絕非吃越多越好,脂溶性維生素攝取過量恐出現中毒的情況,不可不慎。

劉雅惠在個人粉專以「保健品3種常見錯誤」爲題發佈影片,首先是怎麼吃了都無感?她指出,保健品不是藥品,不以治療爲目的,調整體質本來也就是需要時間跟濃度的累積,短時間內是有難度的,有沒有體感也會依據自身的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

其次是保健品吃高劑量較有效?劉雅惠解釋,維生素可分爲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前者過量服用恐有中毒風險;後者吃過量雖不會中毒,但長期高劑量,一下子突然少吃,會出現疑似戒斷的情況。因此,她強調,重點應是低劑量的保養,有特殊需求再逐漸加量。

食藥署曾說明,常見的脂溶性維生素有A、D、E、K,主要依賴食物中的油脂來幫助維生素吸收,建議要在飯後食用,另外脂溶性維生素容易儲存在肝臟,過量可能會有中毒風險,所以適量就好。

至於常見的水溶性維生素則是B羣和C ,食藥署表示,此類維生素沒有限定飯前或飯後食用,唯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腸胃比較敏感,或對賦形劑(添加在藥裡以改變味道、顏色或藥物釋放的速度)不適的族羣,則是飯後吃爲佳。

最後是忽略重複吃到的成分,劉雅惠提醒,應仔細檢查每個保健品是否都有相同或相似成分,像是降血脂的產品,有紅曲、魚油、納豆,千萬不要每一種都吃,很可能會造成凝血的問題。務必仔細看好每種保健食品的配方設計,注意一天的總量攝取。

劉雅惠直言,因生活習慣不正常,而使用保健品,不代表用了之後,就可取代不好的生活習慣。像是因過度使用3C產品而常吃葉黃素,不代表兩者可以完全互相抵消。她提醒,補充保健品的原則在於身體有需求,但過度依賴仍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或是過量攝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