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是魔鬼! 心理學:慾求不滿+「武器」=攻擊行爲

殺人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文/《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慾求不滿攻擊假說

有關攻擊行爲的社會心理研究,有社會心理學家多拉德所提倡的「慾求不滿攻擊假說」,這是指因爲親子關係、考試、工作或失業的壓力等,導致慾求不滿(frustration)而產生攻擊行爲的假說。這個假說可以與很多國家失業率高漲、發生殺人及暴動,做出連結。

但是也有假說認爲,光是慾求不滿,是不會產生攻擊行動的,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武器」。這是社會心理學家柏考維茲提出的慾求不滿手段假說。當慾求不滿高漲到一個程度,心理狀態像是被吹脹的氣球般,這時某一個關鍵(武器)映入眼簾、進入腦中,變成攻擊的「手段」時,便因此犯下罪行

兩小時版的懸疑連續劇裡常出現這樣的情景:發狂的人突然看到菜刀花瓶,於是伸手拿起兇器,犯下罪行。

▲映入眼簾的武器,可能就會成爲攻擊行爲的「助力」。(圖/達志/示意圖)

我也確實在某個諮詢機關聽過以下這樣的說法:一般來說,爲了讓來諮詢的人感到心境平和,諮詢室桌上可能會放置插着一朵花的花瓶,或放個菸灰缸。但如果知道今天來的人有點粗暴,可能會因爲談話的內容而生氣,就會把桌上所有東西都收起來。

因爲累積了欲求而不滿、發狂的人,可能會抓起花瓶或菸灰缸丟過來。生氣發怒時,空手揍人或抓起別人的衣領,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發生。就算因情緒高漲,所以紅起臉來想找東西(兇器)丟過來,當桌上什麼東西都沒有,多數人可能拍拍桌子就結束了。

柏考維茲主張,光是從慾求不滿所產生的憤恨,是不會變成攻擊行爲的。無法照自己想的實現、因沮喪而產生的抑鬱感等,所有不愉快的負面感情都與攻擊行爲產生關連。

另外,兇器會帶給人們「力量」。若是有一把刀子,便能打敗赤手空拳打不過的對象。只要拿着刀或槍,就連平常會侮辱自己的人們,都會害怕地伏首,跪倒在自己面前。雖然車子平時不是兇器,但對於想發動攻擊的人來說,車子就會變成保護自己的鎧甲、攻擊人們的武器。

沒有信心耍弄刀子,也沒辦法取得槍枝的人,可能放火,也可能用毒。有些殺人事件的兇器是身邊可取得的有毒物品,常由被視爲弱者女性所用。「美國全國步槍協會」主張:「不是槍殺人,而是人殺人。」以此反對控管槍枝。他們說的確實沒錯。

但是同時,人是用槍殺人的。

▲《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圖/時報出版)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作者介紹:碓井真史心理學博士現任新潟大學臨牀心理學研究所教授。日本文部科學省心理輔導師(SC, School Psychologist)。專長爲社會心理學,特別是犯罪心理學、自殺預防等。

譯者李怡修2008年赴日至今,日本東京外語專門學校日本語畢業、日中翻譯科肄業,後進入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主修刑事訴訟法,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現爲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關鍵字爲「訴訟構造論」、「證據閱覽」、「裁判員制度」。曾任NHK BS1臺採訪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紀錄片節目製作翻譯、法務部研究計劃助理等。亦接手個案翻譯。體驗各種臺日文化衝突,謔稱自己是「夾在中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