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會玩:特教學校新研究 用體感遊戲治療智障

平板電腦,對着普通圖片掃一掃,圖片中的飛禽走獸立馬“動”了起來,近在咫尺;站在指定區域,動動身體,彷彿真實地踩着自行車,馳騁叢林,跨越障礙……通過參與體感遊戲虛擬世界中的逼真動態,在帶給孩子們歡樂同時,正逐步改善着智能發展性障礙兒童的心理和認知能力

4月28日,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體感遊戲改善智障兒童智能發展的實證研究》正式立項開題,該課題入選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這也是2015年度蘇州大市範圍內唯一入選的教育部重點課題。

28日上午9點剛過,仁愛學校的3D康復室裡,就響起來歡聲笑語。走進一看,七八位10多歲模樣的孩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嘗試體感遊戲,這些孩子,有的患有中重度智力落後,有的是自閉症腦癱患兒

雖然課前,有些孩子仍然會哭鬧,但當燈光暗下,電視機屏幕亮起,孩子們一下子靜了下來,並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遊戲中。採用增強現實技術平面物體呈現3D立體效果,只見任課老師用平板電腦的攝像頭,對着手中的圖片掃了一下,隨即一頭鯊魚就“遊”到了背後的電視機屏幕上,並且隨着攝像頭的位置轉移,鯊魚游到孩子們身邊,臺下立即驚叫連連。

隨着手中圖片的更迭,圖片中的飛禽走獸,都活了起來,看到鏡頭中,有鳥兒飛到自己肩膀上,孩子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在另一款“粉色海豚”的虛擬現實遊戲中,孩子們戴上3D眼鏡,置身於海洋館,模擬馴養員訓導海豚。在擡手、揮手中,肢體得到伸展。

吳晨一是3D康復室的任課老師,他告訴記者,學校現有85名特殊兒童,其中30名是自閉症兒童。2013年,仁愛學校攜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將“粉色海豚”體感遊戲項目引入課堂,治療中重度智力落後、自閉症和腦癱患兒。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達到3D仿真效果,模擬菜場、超市、動物園、海洋世界等等,讓這些特殊孩子身臨其境地接觸現實世界,以提升他們對現實社會適應能力

3年來,學校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體感遊戲等多個遊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達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顯著改善了智障兒童的動作、感知、思維、語言溝通能力。吳晨一告訴記者,該校一名11歲的女孩,原本情緒容易受環境、天氣干擾,而經過1年時間的遊戲訓練,她愛哭愛鬧的症狀都消失了。2014年10月,學校老師還應邀參加了在荷蘭舉辦的“亞歐教育論壇”,分享了仁愛學校體感遊戲實踐研究。

據瞭解,《體感遊戲改善智障兒童智能發展的實證研究》首創性地將教育信息技術學科中的體感遊戲與特殊教育學科中《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兒童青少年版)》兩個最具前瞻性的技術與理念跨學科融合研究,創新了智障兒童教育康復的新模式與評估新方式。

在28日的開題報告上,一批專家學者對仁愛學校的實證成果表示認同。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教授、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長盛永進表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是智障兒童以及腦癱、自閉症等發展性障礙兒童。當今社會,殘疾重疊的兒童越來越多,這部分人的康復訓練非常困難。把遊戲滲透進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是一種最好的辦法。

把體感遊戲和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在設計體感遊戲中,又參考國際功能殘疾和功能分類(ICF),把特殊兒童的感覺運動、認知發展、情緒行爲、言語溝通,根據功能性表現,進行研究。他認爲,仁愛學校,用體感遊戲治療中重度殘疾兒童,在全國特殊教育領域,有示範和借鑑意義。

(本文來源:城市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