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博物館 :走近“來自星星的你”

商代象紋大銅鐃。黃翼供圖

西漢藍色玻璃環(局部)。黃翼供圖

唐代長沙青釉褐彩詩文壺。黃翼供圖

天上長沙星,地上長沙城。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星對應的地方命名爲長沙。“星城”長沙是湖南省會、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秀美的湘江穿城而過,見證了這座城市數千年的滄桑變遷

在湘江與瀏陽河交匯處、長沙濱江文化園中,矗立着一座氣勢磅礴的白色建築,這就是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2015年新館正式開放,2020年12月晉升爲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建築外牆上雕刻着長沙地圖,馬王堆、開福寺、嶽麓山、橘子洲……一個個充滿歷史感的地名,訴說着古往今來無數動人故事

探尋古城文脈

長沙市博物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收藏各類文物5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1件。館內設有兩個基本陳列“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歷史文化陳列”與“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歷史文化陳列”,採用編年體的敘事方式,以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歷史人物、城市發展變遷爲主要線索,全面展示了長沙的歷史脈絡、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歷史文化陳列”分爲“湘江晨曦”(史前時期)、“青銅之鄉”(商-西周)、“楚南重鎮”(春秋戰國)、“大漢王國”(秦漢時期)、“湖湘首邑”(三國-元)、“明清府城”(明-清)6個部分,介紹長沙自20萬年前有人類活動以來,歷經商周南征、楚人經略、漢廷分封、唐宋繁華至清初定爲湖南中樞的發展過程。

走進“青銅之鄉”展廳,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映入眼簾。作爲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重要分支,湖南的商周青銅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20世紀初以來,以長沙市寧鄉縣黃材鎮爲中心的區域相繼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其中有數量衆多的青銅鐃。“鐃是中國古代一種青銅打擊樂器,用於軍旅與祭祀宴享,使用時置於座上,口朝上敲擊。”長沙市博物館典藏部主任張海軍介紹說。

展廳後方陳列着一件形體高大、氣勢恢宏的青銅鐃,吸引着參觀者的目光。鐃呈褐綠色,鉦面飾以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鉦之周邊和甬部滿飾雲雷紋。最有趣的是鐃的燧部,雕刻着一對相向而立的大象,揚起鼻子互相碰撞,彷彿正在憨態可掬地打招呼。

“象紋大銅鐃1983年出土於寧鄉縣月山鋪,通高103釐米,重達221.5公斤,是迄今爲止國內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商周銅鐃,是我館的鎮館之寶。”張海軍說,長沙市博物館的館徽,就是根據象紋大銅鐃的形象轉化而來。

漢代是長沙較爲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長沙地區,從楚秦縣郡變成長沙國。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封吳芮爲長沙王,以臨湘(今長沙)爲都,建立吳氏長沙國,共傳五代,歷經46年,後因無嫡嗣被廢。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封其庶子劉發爲長沙王,建立劉氏長沙國,共傳七代八王,歷時164年。長沙國是唯一一個與西漢王朝相始相終的諸侯國,它的建立,鞏固了漢王朝在南方的統治,推動了湖南地區的社會發展。

“大漢王國”展廳展示了西漢長沙王室墓葬中出土的珍貴文物,其中“顏值”最高的是一件精美的玉環。玉環雙面透雕曲纏盤繞的變體飛龍,環周飾以流動飛卷的雲紋和鳳鳥紋,三者緊密結合,渾若一體,給人以雲蒸霞蔚、龍騰鳳舞之動感。

張海軍告訴筆者,這件雙面透雕龍鳳紋玉環1975年出土於長沙陡壁山1號墓,是一套玉組佩的一部分,其主人爲吳氏長沙國王后“曹公式”。這套玉組佩出土時位於墓主人的左側腰腿部,由30件形制各異的玉環、玉雞心佩、玉璜及水晶、瑪瑙珠組成,上端以透雕龍鳳紋青玉環總攬。在漢代,玉組佩的使用有嚴格的制度,是區別身份等級的標誌。此墓中還出土了3枚瑪瑙印和大量玉貝、玉璧、玉珩等,彰顯了墓主人高貴的身份。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長沙是江南戰略要地。隋唐一統後,長沙社會穩定,城市拓展,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唐代興起的長沙窯融合南北陶瓷燒造技術,首創釉下多彩工藝,並將繪畫和詩詞等廣泛用於瓷器裝飾。長沙窯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向外輸出的重要商品,在9世紀印尼“黑石號”沉船中就發現了不少來自長沙窯的產品。

長沙市博物館收藏了一系列長沙窯瓷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詩文壺。一件青釉褐彩詩文壺上,題有五言詩一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詩是長沙窯瓷器題詩中最出名的一篇,可能是窯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以直白的語句表達出唐代女性率真、熾熱的情感。張海軍說,長沙窯產品中詩詞題款之多,在以往任何窯口中前所未有,這些瓷器上的詩文,爲全面瞭解唐代文學藝術提供了寶貴資料。

歷數風流人物

近代長沙是一座風雲激盪、變革求新的城市。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歷史文化陳列”分爲“倡導經世”“引領新政”“辛亥首應”“建黨先聲”“秋收起義”“團結禦侮”“和平解放”7個部分,講述長沙在近百年風雲鉅變裡涌現出的英雄豪傑和經典故事。

在“建黨先聲”展廳中,一組“建黨羣英”雕塑表現了毛澤東、何叔衡、劉少奇等共產黨人“改造中國和世界”的偉大抱負和“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革命豪情。張海軍指着展櫃裡一張泛黃的合影說:“這是目前發現的毛澤東最早的照片,對研究青年毛澤東的求學經歷具有重要價值。”

1913年春,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被編入預科一班。這張照片即學校教職員與預科學生合影,照片中共有8排148人,毛澤東位於第五排左二。

1914年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與湖南公立第一師範學校合併,更名爲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被編入預科三班,半年後進入本科第八班。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工作歷時8年,在這裡實現了由民主主義青年學生向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轉變。他和志同道合的進步學生縱論國事,探求真理,主持學友會,主辦工人夜學,成立新民學會,開展反帝反軍閥的革命鬥爭。展櫃裡的同學錄、校志、老照片等文物,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期間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的歷史見證,是研究青年毛澤東的珍貴史料。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長沙的抗日救亡活動蓬勃發展,出現了母送子、妻送夫、青年學子踊躍參軍的動人場面。在“團結禦侮”展廳裡,有一塊三色彩繡抗戰歌謠白棉布方巾,講述了一名新婚妻子送夫上前線的故事。這塊長寬約50釐米的白布方巾上,用紅綠紫三色絲線繡有56句七言詩:“正月今日要當軍,抽取我夫當壯丁,十指尖尖酌杯酒,眼淚汪汪送夫君……四月梔子花正開,夫君寫信轉回來,只待世界清明日,告假歸家會賢妻……”全詩共有392字,柔腸百轉,字字含情,讀來令人動容。

講述長沙故事

“作爲一家城市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我們着力打造突出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展覽陳列和公共教育活動,讓公衆認識長沙、熱愛長沙。”長沙市博物館館長王立華說。

長沙市博物館通過在展線上嵌入觸摸教具、互動遊戲、AR體驗等方式,增強展覽的互動性,營造身臨其境的觀感。在漢代展廳專設教育角“漢趣屋”,觀衆可以體驗換裝、拓印、投壺遊戲等,感受漢代人的生活。

長沙市博物館年均開展教育活動500場以上,“湘城講壇”“湘城之旅導賞”和“湘城訪古團”活動構成面向成年觀衆的“湘城”系列文化品牌,“穿越小達人”、博雅夏令營、青少年微講座、“哇哦,博物館!”原創兒童展覽等爲少年兒童提供寓教於樂的文化課堂。

近年來,長沙市博物館與國內外多家文博機構合作,舉辦了一系列反映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華區域文明進程和湖湘文化特色的特展。“玉出山河——南陽地區出土古玉精品展”“粟特人在大唐——洛陽博物館藏唐代文物特展”分別入選2018年、2019年國家文物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個推介展覽。此外,還推出一系列以交流爲目的的館藏文物主題巡展和以教育爲目的的流動博物館小型巡展、主題微展、藝術教育展等。

“按照‘省會地標、長沙客廳、文化聖殿、百姓樂園’的建設方針,下一步我們將策劃更多原創展覽,創新講述長沙故事,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發展空間,探討和實施總分館模式,同時利用新技術和相關平臺,讓博物館服務更廣泛的觀衆,讓觀衆享受更便捷的服務。”王立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