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駐紮空間站 怎樣才能“快樂肥宅”

航天員把筆記本電腦帶上空間站是一種常態。相較於我們平時所用的計算機飛船或者空間站用的計算機更注重可靠性。它們要能抵抗嚴酷的空間環境,例如要能抵抗震動噪聲以及空間射線的輻射。所以相對來說,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就只能降低一些了。

楊宇光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

5月30日,攜帶了航天員生活物資艙外航天服及空間站平臺設備、應用載荷和推進劑等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精準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迎來首位“訪客”。

如果一切順利,今年將有2組共6人的航天員乘組,成爲我國空間站的首批“太空公民”,而6個月的駐留時間,將成爲航天員乘組在軌的常態。

在這6個月內,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貨運飛船物資轉移、出艙活動和艙外操作、再生生保系統驗證、空間站艙段管理、機械臂操作、在軌維修等科學研究和日常活動將擠滿航天員的每天。

坐擁“星景房”,擡眼皆是星空“大片”,又豈能辜負了宇宙星河的饋贈。從空間站駐留經歷來看,航天員如何進行天地對話?他們能上網麼?睡得踏實嗎?又是如何放鬆娛樂的?

對筆記本電腦有特殊要求

如今,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移動裝備已經成爲人類不可或缺的工作、生活伴侶。但其實,在遠離地球的空間站裡,這些移動設備也未曾缺席。

“航天員把筆記本電腦帶上空間站是一種常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相較於我們平時所用的計算機,飛船或者空間站用的計算機更注重可靠性。它們要能抵抗嚴酷的空間環境,例如要能抵抗震動、噪聲以及空間射線的輻射。所以相對來說,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就只能降低一些了。”

“此外,將這些設備帶上空間站,還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證設備的用電安全。”楊宇光說,“與乘坐飛機相似,在升空的過程中,這些設備是不能充電的,一旦充電過程中電池爆炸,而載人飛船的空間又很封閉狹小,就可能導致機毀人亡。”

他介紹說,空間站的試驗機櫃有各種各樣的電源輸出,一般而言電壓輸出都會比較低。筆記本電腦、手機等設備,一般接入5伏、12伏的電壓輸出口即可充電。

中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介紹:“這些航天專用的筆記本電腦一般都是由研製單位統一配置,而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使用比較靈活等特點。航天員用的筆記本電腦一般用於處理實驗數據等。”

在前不久發射的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中艙內情景照明可由手機App控制,龐之浩解讀,這也意味着手機相當於一個控制器,功能更加多元化。

目前,正在太空等待中國空間站其他組件升空的天和核心艙,也植入了WiFi。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朱光辰介紹,核心艙採用了情景照明技術和WiFi通信技術,可輕鬆便捷地控制照明設備開關、查詢站上物資存儲情況以及與地面視頻通話。通過天地通信鏈路和視頻通話設備,空間站可實現與地面的雙向視頻通話和收發電子郵件。

中繼衛星保障網上衝浪

但是如果光有電腦,沒有網絡,航天員也沒辦法進行“天地對話”。

“雖然空間站裡也有路由器,但航天員如果要使用空間站的網絡信號,則需要設備與空間站的通信協議相兼容。”楊宇光表示,航天員不僅能在空間站上網,還能發郵件

“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空局等都有自己的中繼衛星,這些中繼衛星可以保證空間站和地面24小時不間斷的網絡連接。”楊宇光說,在我國,空間站和地面通信主要依靠地面測控站、數傳接收站和天鏈中繼衛星,其中天鏈中繼衛星能保證不間斷通信。

中繼衛星被稱爲“衛星的衛星”,可爲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爲中低軌道遙感、測繪、氣象等衛星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爲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2008年至2012年,我國先後發射天鏈一號01至03星,三顆衛星組網運行,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對中、低軌航天器全球覆蓋能力的中繼衛星系統的國家。2016年,天鏈一號04星成功入軌並完成在軌測試,與01至03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爲我國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提供數據中繼與測控服務,支持空間交會對接等任務。

2019年3月,天鏈二號01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它與天鏈一號衛星系統相互兼容,使我國以數據中繼爲特徵的天基通信基礎設施在傳輸速率、服務數量、覆蓋範圍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細節設計讓航天員睡得更香

天和核心艙的密封艙內有工作區、睡眠區、衛生區、就餐區、醫監醫保區和鍛鍊區6個區域。爲了讓航天員生物鐘不受影響,設計師在艙內設置了情景照明系統,可以定時將燈光變成黃昏模式或日間模式。這些細節上的考量,就是爲了給航天員打造一個宜居的環境。

楊宇光說,失重環境下,睡眠時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堆積在鼻子附近,如果沒有通風,會有窒息的風險。因此,中國空間站睡眠區和工作區的風速都是不同的。經過多次測試,設計團隊最終將工作區風速設定爲每秒0.08米,睡眠區風速則爲每秒0.05米。

楊宇光補充說,一般而言,空間站的控制系統會將艙內的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控制在適宜範圍,這主要靠供氣調壓和通風過濾系統來補充或調節氣體,而這些系統的運行,會產生噪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設計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進行噪聲問題攻關。科研人員通過加隔振器的方式有效過濾掉了噪聲,使工作區的噪聲從71分貝降到了58分貝,睡眠區從58分貝降到了49分貝,能讓航天員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入睡。

地球當“模特”,盡享攝影樂趣

長期在太空工作生活,雖然遠離了一切地球上的社交活動,但這並不影響航天員們“沉迷”社交媒體。有媒體報道,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凱利在國際空間站期間,在社交網站上發出700多張“太空生活照”,這爲他贏得了大量粉絲。日本航天員野口��一也曾與網友分享太空之美以及航天員的日常生活。

前國際空間站站長、加拿大人克里斯・哈德菲爾德的太空之旅也讓人耳目一新。在2012年到2013年的最後一次太空之旅中,他用吉他和略帶傷感的嗓音在國際空間站上錄下了太空站版音樂視頻《太空怪人》,迅速走紅。

哈德菲爾德還有一項特殊愛好――用長焦鏡頭拍攝地球的細節照片。爲獲得最佳效果,他會一直等到太陽直射沙漠時才按動快門。而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就是從太空中拍攝的非洲撒哈拉地區。

空間站艙頂的“窗戶”爲科學家觀察、記錄地球提供了絕好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