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變賣股權換取投資收益 魯銀投資手中籌碼所剩不多

(原標題:長期變賣股權換取投資收益 魯銀投資手中籌碼所剩不多)

投資收益對於魯銀投資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利潤來源,如果沒有這個項目的“續命”,公司恐怕早已退市。魯銀投資的投資收益來源是變賣子公司資產,雖然其中的溢價存在很多蹊蹺之處,但更重要的問題卻是公司已沒多少資產可賣了。

自2015年以來,魯銀投資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就一直虧損,然而也就在其開始虧損的第二年,即2016年時,投資收益就成了魯銀投資利潤構成的重要部分。據財報數據,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魯銀投資的投資收益分別爲3.45億元、6714萬元、1.93億元、1.28億元和1.05億元,而同期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則分別爲4171萬元、-1.36億元、6282萬元、1306萬元和5311萬元。僅從公開財報數據就可發現,公司這些年的投資收益一直比淨利潤要多,如此情況意味着,若沒有投資收益“續命”,則魯銀投資恐怕早就退市了。

長期變賣子公司資產

對於魯銀投資來說,除了所投公司萬潤股份帶來一些按權益法覈算的投資收益之外,大部分投資收益金額並不是日常收益,而是靠變賣長期股權、子公司所獲得的非經常性的投資收益,也就是說,魯銀投資多年高額的投資收益很大程度上是靠變賣資產所獲得的。然而問題在於,這種變賣資產的方式並不是一種可持續的投資回報行爲,因爲任何一家公司的可售資產都是有限的。

具體到每年,魯銀投資2016年出售持股的萬潤股份股票獲得高達3億元的投資收益;2017年繼續賣掉部分萬潤股份股票,獲得投資收益2023萬元;2018年則又開始售賣子公司青島泰澤海泉置業有限公司,獲得投資收益1.07億元、清算合營企業青島青大電纜有限公司的股份,產生投資收益1976萬元;2019年繼續此類操作,賣掉子公司山東魯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魯銀投資集團德州羊絨紡織有限公司,共獲得投資收益6451萬元;2020年上半年,賣掉的對象是子公司山東魯銀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獲得投資收益5794萬元,除此之外,公司又繼續賣掉部分萬潤股份的股份,實現收益1302萬元。

那麼,魯銀投資還剩多少優質子公司可賣?2020年中報披露,截至2020年上半年,魯銀投資的子公司除了萊蕪鋼鐵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山東魯銀國際經貿有限公司外,就剩下2019年新併購的山東鹽業相關子公司了。其中,萊蕪鋼鐵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785.11萬元,山東魯銀國際經貿有限公司389.2萬元,加起來貢獻淨利潤僅1100萬元左右。而山東鹽業相關子公司雖然是魯銀投資花費了超過13億元併購而來的,但這八家鹽業子公司2019年4~6月間卻只實現淨利潤581.01萬元,貢獻度只達到業績承諾淨利潤數額的6.15%。很顯然,這一結果不僅沒有讓魯銀投資的盈利能力增強,反而拖累了魯銀投資2019年的中期業績。

資料顯示,魯銀投資花費3.9億元購買的岱嶽製鹽是八家企業中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告曾披露,岱嶽製鹽2017年營業收入2.33億元,淨利潤2029萬元;2018年1-10月營收2.88億元,淨利潤1326.5萬元),但其在2019年4~6月期間卻虧損了438.8萬元。又比如,寒亭一場、菜央子東方海鹽三家公司曾預測實現淨利潤2000多萬,但4~6月間也僅實現淨利潤484.04萬元。整體來看,魯銀投資手中資質稍好的棋子並不多,一旦公司面臨“戴帽退市”的風險,需要再賣子公司股權續命時,則以目前手中子公司質地來看,能否

賣個好價錢是存在很大懸念的。

關聯方之間溢價交易不合理性

除了上述獲得投資收益的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之外,在以往售賣聯營公司、子公司股權的過程中,估值是否合理也是需要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另一個問題。

查看魯銀投資近些年賣掉的聯營公司、子公司,其實際資質能否與售價相匹配是存在很多疑問的。比如2018年賣掉的子公司青島泰澤海泉置業有限公司90%股權,獲得投資收益1.07億元,但其截至2017年3月31日被評估日,淨資產卻只有-188萬元;又比如2019年賣掉的德州羊絨紡織有限公司,2017年3月31日評估日淨資產僅982萬元,但卻以2796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德州合創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子公司乾脆溢價賣給了關聯方,比如控股股東旗下的子公司。這其中,有2019年一起賣掉的山東魯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購買方本身是魯銀投資的控股股東山東國惠的旗下子公司,被賣子公司截至2018年淨資產2.24億元,評估值2.65億元,增值4099萬元;另外2020年上半年賣掉的山東魯銀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同樣也是賣給了控股股東山東國惠的旗下子公司,截至2020年3月,淨資產1.47億元,評估增值2666萬元。

對於這些標的子公司如此一般的質地卻能賣出那麼好的價格,如果這些交易沒有一些私下抽屜協議存在,那麼很可能是關聯方爲了上市公司業績好看“自願犧牲”高價兜底了,又或者說,接盤方是錢多人傻,投資只憑興趣,盈利不是目的,然而這種情況在殘酷的資本市場上真的會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