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研發「檢測套組」 2小時可知是否具新冠病毒抗體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左)率團研發出「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今(16)日偕同長庚大學校長包家駒(中),與臺塑生醫副總經理劉慧啓(右)共同出席技轉簽約記者會。(李侑珊攝)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全球疫苗開發工程尚處於試驗階段,爲有效防止疫情蔓延,長庚大學經過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團隊測試與努力,耗時3個月,成功研發出「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只要透過中和抗體與特定蛋白質的結合,經2、3個小時,即可快速得知體內是否具有抗病毒的中和抗體。

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12月爆發至今,全球已超過2694萬人染疫臺灣在近9萬件的通報案例中,也有493位確診案例。

爲遏止病毒蔓延,各國紛紛投入病毒疫苗研發,但過程不易,依照世衛組織在8月初所公佈的疫苗開發訊息指出,新冠疫苗開發在測試上覆雜艱辛,全球目前約有165種疫苗處於試驗階段,雖已有6種處於3期,但經抗體效價檢測正常情況下,還需經過3期試驗及一系列的審批過程才能批准上市,因此,如何在疫苗研發階段,提供快速抗體效價的檢測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長庚大學加入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並與臺塑生醫進行技轉合作,由施信如率領團隊,自實驗室分析百例陽性陰性血清,並結合AI人工智慧技術,成功研發出「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檢測時間自5到7天縮短至2到3小時。

施信如表示,這次是獲得科技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防疫科學研究中心計劃的支持,完成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不需利用活體病毒的檢測,就可推估體內中和抗體的效價,不但可提高整體檢測的安全性,也可用於提升新冠疫苗的開發速度

臺灣現行的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抗體檢測方式,是透過病毒感染細胞後與血清樣本結合後,觀察是否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細胞,可確認血清中是否有中和抗體存在,但培養活病毒只能在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BL3)才能執行,整體檢測程序時間較長且價格昂貴,無法應用於大量篩選樣本上,故在執行上有相當的困難度,長庚大學新開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在一般實驗室即可操作,檢測時間短,對於篩選有效疫苗進度上有明顯助益

長庚大學表示,希望透過國內檢驗試劑生產廠商專業行銷,將這個好消息傳遞於全球,幫助各國降低相關疫苗與抗體藥物的開發時間與成本,有效提前過制疫情的再擴散。此套組用於已開放邊境國家,未來亦可做爲「免疫護照」的測試方法,提高檢測體內中和抗體的能量與速度,替人體健康的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