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蘇嘉瑞 跨入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狂醫師

文/林文義

敏盛醫院骨科主任蘇嘉瑞不但有律師資格,現在又多了一個頭銜──安侯企管顧問副總經理,攤開他輝煌的學經歷,令人佩服的並非絕頂的聰明才智,而是敏銳的洞察力計劃完成夢想的努力與紀律

蘇嘉瑞25歲就當醫師執業,過了10年後,發現醫療糾紛增加,看準醫界未來須要懂得醫療的法律人才,遂計劃念法律研究所,並取得律師資格,開始幫醫師打官司。再過10年,他看到生技產業即將在臺灣崛起,又到美國取得智慧財產權法的碩士,到美國的醫學中心從事臨牀試驗。今年,他則加入安侯企管顧問,成爲生技及長照團隊主持人

蘇嘉瑞說,很多人看到他之前改唸法律、當律師,現在又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都以爲他轉行了,「其實我沒有轉行,我現在還是醫師。」蘇嘉瑞的人生規畫是需求導向的,「我會看產業有什麼需求,客戶有什麼需求,然後把自己調整成符合這個需求的人。」去念法律、當律師或到美國進修,都是基於這種思考,蘇嘉瑞說:「我的生涯規畫就是繞着這個發展。」

把治療選擇權交給病人

當了10年醫師後,蘇嘉瑞發現,醫界的醫療糾紛愈來愈多,醫師看病時甚至要帶錄音筆,把和病人的對話錄下來,作爲將來遇到醫療糾紛的保命證據;而醫療糾紛最大的困擾,就是醫師不懂法律,常慌了手腳、不知所措。於是他決定念法律研究所,取得律師資格;蘇嘉瑞說,他考律師執照的初衷很清楚,因此他只處理醫療糾紛以及和醫療產業有關案件,不碰其他案件。

在處理了近200件醫療糾紛的官司後,蘇嘉瑞認爲,醫病關係原則上應是同向而且和諧的,醫師不會惡意希望病人的結果變不好,也不會有病患一開始就想告醫師,會產生糾紛主要是雙方溝通不良。因此,要解決或減少醫療糾紛,醫師應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思考病患和病患家屬的想法,增加溝通,最重要的是「把治療的選擇權還給病人」。

由於醫療涉及非常專業醫學知識,不少醫師在發生糾紛時,覺得很委屈,其實醫師和病人處於嚴重的訊息不對稱與地位不對等,若醫師對病情的告知不清楚,當病人在醫療過程中,出現超乎預期的結果,醫療糾紛自然產生了。

以前常有醫師心想不會害病人,而替病人做醫療決定;但現在一般人的知識水平提高,很多病人不覺得開刀治療纔是最好的選擇,有些病人發現生命只剩2個月,他會認爲去環遊世界比開刀治療好。所以醫師對於病情應多溝通,讓病人有選擇權,醫師不要以自己的觀點替病人做選擇,才能降低醫療糾紛。

此外,他也建議病人做重大醫療一定要有徵詢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的概念,這非常重要。因爲你買衣服也要貨比三家,爲何對重大疾病開刀治療不貨比三家?就算企業要做重大投資,難道不徵詢第二意見嗎?這裡的貨比三家,是指聽不同醫師對病情的見解,病人再做決定,較能避免醫療糾紛…(本文截自財訊496期,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