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博丞舞動東方意象

編舞蔡博丞最新舞作《燈.影》和國家文藝獎得主潘皇龍合作,爲他的管絃交響協奏曲作品大燈對》編舞,舞者紙傘長桌燈籠共舞,表現東方意象。(丞舞製作團隊提供)

甫獲法國表演藝術專業評論協會頒發「年度最佳新興編舞家」的蔡博丞,最新舞作《燈.影》和國家文藝獎得主潘皇龍合作,爲他的管絃交響協奏曲作品《大燈對》編舞,舞者和紙傘、長桌、燈籠共舞,表現東方意象,8月在臺北首演

爲《大燈對》編舞

潘皇龍表示,這部作品是去年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邀請的委託創作,「因要慶祝樂團50週年,我使用北管聽起來有熱鬧氣氛曲牌〈大燈對〉、〈大瓶爵〉作爲創作素材,這原本皇帝點兵的曲子,我嘗試發展,並整合協奏曲和交響曲兩種手法,裡面還可聽見南管素材。」

現年75歲的潘皇龍表示,北管音樂是他兒時記憶,同時是臺灣古老音樂遺產,「現代人較少聽見北管音樂,我希望以舊的曲牌,加上新的潤飾手法,有北管的豪邁,南管的精髓,不同層次的融合,是我創作上的挑戰。」

管絃交響協奏曲作品《大燈對》全曲共有5樂章,和與舞作《燈.影》的呈現方式預計舞臺上,舞蹈在前面,隨着後面的樂團演奏起舞。

蔡博丞表示,潘皇龍給他很大發揮空間,讓他以舞蹈表現聽見音樂的感覺,「第一樂章聽起來像是皇帝在開會,招兵買馬,聽起來氣氛較嚴肅、莊嚴,第二樂章是慢板,讓我想到詩人辛棄疾詩句: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安排舞者使用紙傘,表現詩意感。」

在第三樂章,蔡博丞運用一張長達250公分的長桌,讓舞者和桌子共舞,他表示,「這有點像是在辯論、搶奪某事,大家都很緊張,不願放過彼此。」第四樂章,讓蔡博丞聯想到湖邊有一輪明月,在小船上,有人爲身邊人撐傘,「我安排兩組雙人舞,以現代芭蕾基礎表現優美的長線條。」

雙人舞跳湖光山色

蔡博丞表示,在第五樂章,音樂爲前面的樂章做了回溯,舞蹈則是以大量書本,在舞臺上排成抽象圖形,集結前面的舞蹈元素爲尾。演出將於8月22至23日在臺北城市舞臺、8月30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