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看人受苦 「社關員」寫下精神病患的日常

社區關懷訪視員」任依島,因爲工作需要,走入精神病患家中,協助和陪伴他們度過生活困境,寫下《屋檐下交會》一書,獲得今年臺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許文貞攝)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精神疾病進入大衆視野,但精神病患的污名和歧視在社會上依然根深柢固。擔任醫院「社區關懷訪視員」的任依島,因爲工作需要,他走入精神病患家中,協助和陪伴病患及家屬面對各自的生活困境,更將他看到的精神病患的日常生活,寫成《屋檐下的交會》一書,獲得今年臺北國際書展非小說組大獎。

任依島表示,當我們談到精神病患,常常只看到「症」或「病」的標籤,但其實疾病只是這些人的一部分而已,「我寫這本書的原因,就是希望能讓大家看到標籤底下的人,瞭解這些人只是『帶病生活』,讓這些精神病患也還原成人。」

例如,書中提到任依島和患有思覺失調症個案阿榮問起愛聽的音樂,才知道平時只能用精簡字詞回答的阿榮,其實愛聽費玉清鄧麗君伍思凱歌手的歌,甚至學會用手機上網搜尋youtube來聽。任依島表示,又例如一位患躁鬱症的媽媽惠嫺,即使生病了,她依舊是一名關心孩子學業,在孩子大考前拿着准考證拜拜的母親。

任依島表示,被政府列管的精神病患,會由衛生局公衛護理評估,看需不需「社關員」做「入家服務」,「病患往往不只面對精神疾病,有的還會遇到家暴、就業、藥癮酒癮等多重問題,公衛護理師就會將有需協助的個案轉交社關員,也讓我有機會親身認識、觀察在專業醫療場域以外,精神病患在家中的日常生活。」

1977年生的任依島,原本大學就讀商學院,因爲接觸學校心輔資源,成爲義工,後來決定轉考心理系,走進心理諮商領域,後來成爲「自殺關懷員」和「社關員」,9年來走在第一線,成爲病患在醫療和生活中間的銜接橋樑,有時甚至是病患生病後第一個踏入家拜訪的「外人」。

雖然工作讓任依島身處社會最受到歧視的陰暗角落,他表示,支持着他前進的,是來自家屬和病患的回饋,「陪伴他們,其實不容易獲得成就感,因爲他們的情況不一定會好轉。但每次家屬和病患的回饋,會讓我知道,這個工作很重要,我不想再見到別人受苦了。」

第13屆臺北國際書展大獎今日揭曉,「小說獎」由胡晴舫羣島》、陳淑瑤《雲山》、李維菁人魚紀》獲獎,「非小說獎」由任依島《屋檐下的交會》、陳怡如《女同志X務農X成家》、蔡慶樺美茵河思索德國》獲獎。

兒童青少年獎」由黃一峰《怪咖動物偵探》、張友漁林一先江湖,還有人嗎?》、安石榴《那天,你抱着一隻天鵝回家》獲獎,「編輯獎」則由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獲得。金蝶獎金獎爲洪彰聯麥葛芬》,銀獎謝榮雅徐宗懋的《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銅獎劉克韋《一定曾經有狂喜》。所有入圍作品將於臺北國際書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