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有機當政績
全國各縣市中小學營養午餐也受到這一波黑心油的波及,讓人質疑新北市政府於轄內國中小學推動每週一餐有機蔬菜營養午餐,其他各餐則食用非有機蔬菜的作法,對於增進學子的健康究竟能發揮多少效果?不如將經費用於加強食品安全把關機制和增加午餐實質內容,提高營養價值和確保國中小營養午餐的食用安全,讓學童每餐每道菜都能吃到既安全又衛生的食材,相信會比只吃一餐有機蔬菜來得更務實更有意義。而相較於偏鄉地區國小營養午餐每餐費用只有25元(20年不變),許多家庭還負擔不起,單單從學童的飲食待遇即可看出臺灣城鄉差距竟是如此巨大,遑論其他教育、文化、醫療、科技等落差。
學生營養午餐應該先以安全衛生爲基本要求,並要求午餐供應商優先採購當地農場所生產的生鮮食材,落實食物里程的環保概念。固然有機蔬果農藥殘留的比率明顯較非有機蔬果來得低(即便是有機種植的農產品,也有可能被從鄰近農田中隨空氣或水流傳來的農藥污染),對土地永續利用有很大幫助,但是有機農產品生產條件嚴格,還需要經過相當繁複的驗證過程,不是一蹴可成無法大量製造。必須從教育着手安排學童親赴農場體驗瞭解有機農業的真諦,將「敬天愛人」成爲一種價值觀,而不是拿推廣有機農業當做「政績」,官員們更別爲衝政績而揠苗助長,反扼殺了有機農產品在臺灣的成長空間。
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傳,激起消費者購買有機食物的風潮。大多着眼於爲了避免農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激素的農業耕種方式對環境造成破壞以及抗藥菌基因與人體內病原體結合後產生的潛在公共衛生威脅等理由,願意付出比較高的價格來鼓勵農民從事有機耕作。但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者也指出掛着有機標誌的水果和蔬菜總體上並不比一般蔬果更有營養,且有機水果蔬菜被大腸桿菌等致病菌污染的危險性同樣不低,消費者和生產者對於有機食物要有正確的認知,畢竟從事有機農業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也是一種良心事業,需有理想有目標才能克服萬難堅持到底。
配合市場需求,這些年來國內也吹起有機農作的熱潮,有機農產品市集應運而生,許多科技大廠老闆紛紛投入有機農業生產行列,有機農業更是年青人返鄉務農的首選,政府亦將有機農業發展視爲未來臺灣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然而受限於土壤品質不佳、潔淨水質及水源供應短缺、落塵污染、隔離緩衝帶不足易遭鄰近農田噴藥污染、氣候潮溼易生病蟲害、儲藏期短、難採規模化生產、驗證過程繁瑣等,迄今取得有機驗證合格農戶只有2898戶,通過驗證面積僅5696公頃,佔全國農業總生產面積的極少部份(不到1%),國內農業生產仍以慣行農法爲主,想讓有機農產品普遍化成爲國人餐桌上的家常菜還有段漫漫長路。
國內要有效推動有機農產品除了生產端的管控外,關鍵不在消費通路不足,而是在於如何透過嚴格把關,建立具公信力的認證制度和標章,確保消費者能購買到真正的有機農產品,名實相符,才能讓有機真的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