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倒逼的後備戰力改革(黃介正)

最近國防部欲成立「後備動員署」。(示意圖/資料照片

面對現代戰爭型態的快速轉變,以及演進已經20年的新軍事變革,我國號稱200萬的後備兵員,長久以來只是名冊上的數字,以及對外文宣的底氣。如今要進行後備動員改革,當然是倒逼的。

臺海發生軍事衝突大陸對臺動武,存在明顯的認知差距外國說會打,大陸說要打,「不怕鬼,不信邪」的臺灣人民堅持「不會打也不想打」。

倒逼的後備動員改革,促成原因明顯有二:一曰外部(美國)壓力,二曰中共解放軍壓力。前者是外國示警後者是被迫覺醒,兩者皆屬被動故稱倒逼。

我國防衛後備動員改革之目的,在於提升後備戰力。因此改革之重心在於「戰時」(作戰)之可用,而非「平時」(救災)之功能。故凡無助於戰力之指揮管制、組織編裝、召訓內容、實際演練,都需要根本性重置。凡認爲中共解放軍是「紙老虎」的官員,纔會嘴巴講「防衛後備動員署」,心裡盤算的卻是「動員救災署」。

改革之要在於針對現代戰爭型態與節奏,萃取出戰時全國動員之需,再探索:志願役後備、義務役後備、民防義警、義消、民間志工團體等各有之功能,以及如何在戰時納歸「統一指揮」,然後才思考機制如何改,平時如何練。

防衛後備動員如何改,靠的不是開會,而是兵棋推演,並且是以未來實戰狀況爲想定的推演,反覆的推演。開會,來的是官僚系統的業管,用的是部門利益的腦袋,說的是想像中的最佳情境與最大能量,寫的是幾近完美的任務編組與協調。

貼近實戰的兵棋推演,可以最省錢,但是最嚴苛的、複合式戰時想定,探討16周義務役後備兵士在:一、灘岸前線戰鬥,二、原籍城鎮作戰,三、支援警消民防,何者功效較佳;跨部會協調型、會報運作機制,始終變成主責部會承擔一切的慣性,就是實況;人員召集規定與車輛船舶動員處處有可鑽之漏洞,騙不了人。

上述想定相同的兵棋推演,至少要做3次,現任主管官署之業管推1次,卸職退休之相關官員推1次,無官僚經驗之學者專家再推1次。3次的過程,保證不一樣,結果也可能不同,也才能把「依法行政扼殺創意」與「創新思維引領修法」,攤在人民的眼前。

面對壓力進行倒逼改革,其實不值得同情,但確實必須做,反正都得向「壓力源」交代。美軍印太司令所指大陸可能6年內武力犯臺的判斷,倘政府根本不同意,又何必操之過急的逼使立法院在本會期通過修法?

防衛後備動員,要先「兵推」,後「換腦」,再「修法」,否則將來還是會再被「倒逼改革」的。

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