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王如玄》後疫情時代的高齡社會,準備好了嗎?

綠色療愈身心!臺南市龍崎區邁入超高齡化,全區近1/3是老人,龍崎區農會配合中央政策開辦「綠色照顧站」,40名長者每週一起拈花惹草、共餐,愈活愈年輕。(曹婷婷攝)

新冠肺炎過去了,各國逐漸從社會紓困走到經濟振興。然而,肺炎病毒似乎未從世界消失,國家採取的防疫及振興措施成效如何尚不可知。但因爲疫情造成的醫療健康、經濟貧窮、社會孤立現象及其伴隨而來的社會治安、貧富階級擴大問題,是在疫情趨緩後,應該及早面對的重大挑戰

曾是浪漫國家、名牌所在地的義大利,曾有多少老人因爲醫療資源不足只能無助等待生命最後一天到來的悲涼場景,讓許多人心生感慨。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提及:「新冠病毒正在給世界各地的老年人帶來不堪形容的恐懼和痛苦。這場大流行病疫情除了直接殃及健康外,還使老年人面臨更大風險,有可能陷入貧困、遭遇歧視和孤立」。

臺灣現實社會情況,年年升高的老人遭受家庭暴力或不當虐待事件,及獨居老人、65歲以上低收入與中低收入人數的增加,反映臺灣高齡社會安全網缺了高齡者經濟與社會保護這一塊,仍然欠缺社會有效關注。

衛生福利部家庭暴力通報案件統計,民國105年至107年65歲以上老人受暴案件平均7千件以上,108年直系血親親屬虐待尊親屬通報案件1萬4千8百多件(65歲以上受暴老人約7千件),今年第一季已近2千件。另外,依2018年12月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自行研究報告分析,老人被害人家暴案件中,案件類型以「直系血(姻)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被害人年齡65歲以上)」4,414件佔50.9%最多,親密關係暴力(含婚姻∕離婚∕同居)案件2,212件次之佔25.5%,二者共佔總案件數76.4%。再者,若從被害人之受暴型態複選,精神暴力案件最多佔66.8%最多,肢體暴力次之佔42.9%,經濟暴力佔5.1%居三性暴力有24件。

再從家暴相對人年齡分析,以40歲未滿50歲最多,施暴最多族羣中壯世代。家庭暴力原因也與經濟、失業有關,這亦是聯合國不斷提醒各國必須正視疫情下的家暴問題,當然老人家暴也不例外。

另外,高齡性侵害問題亦值得重視。電影《順雲》敘述60歲退休回家照顧老母親的故事,凸顯女性因照顧離職、心理疲憊、相處磨合及與社會斷鏈的「老老照顧」悲劇,而最後順雲因他人入侵住宅而遭受性侵害的一幕,令人悲傷不已。

一般性暴力受害者求助已是困難,相信高齡性暴力受害者更是有難言之隱、社會對老人刻板印象的歧視眼光更令其孤力無援,存在通報黑數。108年65歲以上性侵害被害人較前幾年增加,又以女性居多。衛生福利部列冊關懷獨居老人有4萬5千多人,女性2萬6千2百多人,比例約58%,比男性多,但若與106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65歲以上獨居8.97%、僅與配偶同住20.38%」相較,真正獨居的人數將比官方列冊的統計更多。高齡女性獨居安全問題,是在處理高齡人身安全措施應同時被討論的,這包含住宅安全、照顧者施以暴力之保護在內。

弱勢老人的貧病交迫,在疫病襲擊時更成爲社會安全網被遺落議題。老年人口增加,換來的不一定是每位老人都能生命健康、衣食無虞地度過晚年,近3年來65歲以上低收入戶老人平均3萬5千人,108年大幅增加近3千人;108年65歲以上中低收入並已經破萬人。每年獨居老人有25%是中(低)收入戶,平均2千1百位獨居老人死亡。這些都是政府勾勒健康老化、尊嚴老化美好圖像背後看不見的蒼白老人真實處境。

不但如此,依行政院主計總處107年家庭收支調查,最低所得20%與最高所得20%組相差6.09倍,祖孫家庭組織型態有11萬多戶,且最低所得有近56%是65歲以上人口。這不僅反映隔代教養家庭的增加,若政府不能及時注意高齡者貧富差距的後果,總統就職演說的社會安全網建構只是空談。

從老人受暴、經濟貧窮、孤獨老去的生命軸線往前看,高齡社會安全網應以家庭爲單位投入相對應的資源,避免出現以家庭單位的社會孤立現象。

施暴者年齡以40多歲居多,及近年老人保護類型以遭遺棄、疏忽及失依陷困(無人扶養)案件的受保護人次約7千人次、老人保護安置8千多人次大幅增加的統計示警:當家庭成員因失業、酗酒等因素出現危機時,即應有社會援助體系、就業資源介入。但臺灣因應人口及社會結構改變,針對40歲以上的失落世代危機的延伸問題,需要世代資源的調整及對策。這也是高齡社會安全網必須更提前面對的挑戰。

再者,今年上半年出生人數僅7萬9千多人,死亡人數已8萬8千多人,減少了8千7百多人,人口出現負成長,且欠缺照護人力的夫妻、單親及祖孫家庭型態逐年增加。但近期「紓困3.0」預算,加上上半年疫情紓困與兩期前瞻特別預算等,政府舉債規模已達1.4兆元。然而,這些民脂民膏用在誰身上、執行是否完善、效益如何沒人深切檢討,卻不斷擴編增加特別預算,這些國家債務,最終是留給全民承擔。

這些環環相扣的人口、家庭及社會議題,不是隻花大錢就能解決的,需要的是更長遠的政策。長期以來,政府寧願炒短線的釋放資源以討好民心,興建大量的蚊子建設做政治剪綵,但真正看不見卻應該深耕擘劃的社會安全建設,卻不斷虛耗空轉。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經濟重新洗牌,弱勢者工作機會及薪資收入的減少;財政資源分配不均,可能加劇的貧富差距;疫情恐懼伴隨的社會不安,擴大種族歧視與階級衝突,在每個世代皆是重重難題。此時建構有效的社會安全網,將資源用在改善社會所得分配正義上,纔是當務之急,這也是我們對抗下一波不可知疫病時的社會資本。

(作者爲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前勞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