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大陸的「後疫苗時期」部署(袁筱婷)

臺北市,便利商店外民衆排隊等着掃描登記實聯制進入店內。(鄧博仁攝)

新一波變種病毒攻勢下,臺灣防疫神話不復存在。相較去年世界各國陷入封鎖與居家辦公,今年的五月臺灣陷入同樣的境地,在接種率極低的情況下,本土案例激增導致政府宣佈全臺三級警戒,致使民生一片凋零。在苦撐待變的階段,疫苗紛紛運抵臺灣,在全民施打率稍微上升,加上民衆自制的情況下,本島在七月底降至二級管制,現在也逐漸「微解封」,但活動限制依然很多。

反觀對岸,從本土疫苗研發、民衆接種、與暑假的觀光人流,伴隨着中國大陸生活正常化情勢下,難道有關零確診的新聞報導都不實?筆者於六月初抵福建省廈門市,飛機落地後在機場所走的通道,便與一般乘客有所不同。前後包括在機場、防疫旅館的21天隔離期間,共核酸檢測達六次一切防範措施皆小心謹慎,隔離房客的垃圾都有特殊標示的「感染性廢物」專用袋是與醫療廢物一同銷燬。從此嚴謹態勢,便可窺知其成功模式乃非偶然性。

臺灣民衆出入公共場所的軌跡追蹤,是通過實名制來做記錄。中國大陸全國各省雖不完全是統一的程式系統,但是去到不同都市統一都要掃「健康碼」,來確認個人健康狀態。如今內地民間施打疫苗率提高,無論是雙劑的「滅活」或者是單劑的腺病毒載體康希諾疫苗,接種過後均可申請「已接種疫苗」的QR code,去到任一城市,在出示「健康碼」和接種疫苗訊息後纔可入住旅館。

中國大陸的高鐵四通八達,在熱門城市間旅行,乘坐高鐵與從上海搭機至北京的票價,是相差無幾的。高鐵旅行如此便捷情況下,羣聚所感染的風險理應更高,但爲什麼確證個案只零星出現在部分地區呢?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全面撲殺和貫徹零確證的意念,受到民衆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搭乘任一交通工具,體溫測量和確認乘客的旅行史,是否曾到過疫情發生地,來進一步控管和限制,有效防範病毒擴散。在景區更採預約制,如北京故宮的門票預訂需半個月前申請,纔可順利入園。

縱觀所述,疫情降溫因疫苗接種提高,使生活趨近正常化。「後疫苗」時期,是許多國家正在經歷的轉型,國家間疫苗接種的速度不同,導致病毒變種防不勝防。現世代人類當思考的課題,是如何與之共存的病毒流感化歷程。事實證明,疫苗非萬能的解方能夠一勞永逸,其後續配套措施和政策擬定爲必要手段。減少境外移入案例,通過電子化的記錄管理,瞭解各國民個人健康狀態,可以有效阻隔本土案例出現。但首要任務,是在解封后的食、衣、住、行控管,需頒佈實行有關對策減少大量人流彙集,也值得參考借鑑。

有感於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兩岸近年來無所交流,在中美政治角力的比試下,美國對華政策無法維持早年的「戰略模糊」,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臺灣選邊站的脆弱做法,使得模糊空間不復存在。爲摒棄敏感的政治議題,先行經貿文化交流的理性交往,在網軍操縱下被視爲「非理性」。套用兵聖孫子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臺灣是否已整裝待發?(作者爲銘傳大學國際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大九學堂第一期學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