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田間地頭 探尋鄉村振興“青春密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天津農學院90後輔導員王凱出身農家,兒時鄉村糧食減產和歉收的景象一直是他記憶中的隱痛。如何保住父老鄉親的飯碗,讓鄉村變得富裕起來?如何激活鄉村固有的資源和要素助力鄉村振興?帶着對這些問題的持續關注,近日,他組織學生,加入天津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202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天津寧河區鄉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天津農學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高等農業院校。天津農學院團委書記楊澤琳說,每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天農學子都奔走在田間地頭,將科技創新與一線實際需求結合,爲農民送良方、爲企業解難題,助力實現增產增收,爲鄉村振興持續貢獻青春力量。
師生紮根田野做研究
楊澤琳說,學校每年都會組織科技特派員、青年專家、研究團隊以及大學生志願者,奔赴祖國各地服務農業生產,“開展助農幫扶已成爲每個天農人最堅定的選擇”。
在南疆戈壁種植蘑菇,在雲貴高原培育葡萄,在天津沿海地區指導水產養殖……每個火熱的夏天,天農師生都活躍在祖國各地。
爲保證番茄的優質高產,教師王夢怡多次帶着學生到田間地頭調研,仔細觀察溫室的環境條件,並時刻關注番茄的生長過程,用心傾聽農民的意見和需求,與他們共同探討,解決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大娘,這溫度現在有點高,咱們得開始通風降溫了。”在津南區思源蘿蔔專業合作社的溫室裡,王夢怡帶着學生指導農戶番茄管理技術,不斷提醒農戶溫室內的溫度、光照和通風情況等對番茄的生長有着重要影響。“番茄對水分的需求較大,但又怕澇。澆水時要根據天氣和土壤溼度靈活掌握,既要保證土壤溼潤,又要避免積水。特別是開花期,要注重水分的管理。”學生王福濤和番茄種植戶在大棚內聊起種植技術。
合作社宋老闆開心地告訴記者,這些大學生娃娃帶來了先進的授粉器,省時省力效果好,“原來一天干的活,現在3小時就幹完了”。
針對每種蔬菜的特點,結合溫室的條件,王夢怡和學生爲農戶從播種、施肥、澆水到病蟲害防治制定了相應的種植和管理方案。
對王福濤這樣的農業院校學生而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讓他們走進農村、助力農戶。在天津市思源蘿蔔專業合作社,他們幫着農戶移栽種苗,跟着老師奔波在田間地頭,給農戶講解蔬菜種植技術、水肥管理等農業技術知識,讓青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閃閃發光。
現代農業發展要靠科技和人才
連棟智能溫室育苗區、科研生產區、無土栽培展示區、水果黃瓜冷棚區……在天津市寧河區苗莊鎮天津百利種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思源逐夢”實踐團的學生驚歎於農業科技給種植業帶來的變化。
“我們把蔬菜種進了‘水’裡,現在市場需求量很大。”天津百利種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李博文說。他給學生算起了經濟賬,“水培菜不需要使用農藥,而且生長速度快,一年可以種8到10茬,一畝地年出菜量比土培增加4到6倍,平均收入是土培菜的3倍。”
2022級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劉淑妍對新時代智慧溫室的建造很感興趣。她說:“通過精細化作業實現瓜果蔬菜的全年高產,我認爲智慧溫室未來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座談中,李博文對這些年輕人說,現代化農業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從栽培到銷售,哪一個環節都需要人才支撐,“現在我們最缺的就是懂農業技術的人才,很多農業園區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非常期待大家畢業後能來我們這裡一起做研發”。
王凱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願意選擇回到農村,“無論是農業科技創新、鄉村旅遊開發,還是鄉土產品的電商平臺都有我們畢業生的身影,用自己所學爲鄉村振興帶來新動力”。
爲鄉村振興找特色發展之路
在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盆罐莊村,盆盆罐罐隨處可見。這裡的陶藝製作,可追溯到2000年前,家家戶戶燒窯製陶。可如今,還有人用陶盆、陶罐嗎?村裡人還做陶器嗎?帶着這些問題,同學們走進了盆罐莊村。
“目前村裡還有兩戶人家繼承了傳統,手工製陶。一家姓李,一家姓韓。”盆罐莊村第一書記馮超超說。
品嚐了用陶甑製作的美食“甑鄉肉米飯”後,馮超超說,甑和稻米制成的禮盒已成爲板橋鎮最具特色的伴手禮。
看着展廳內一件件精美的陶製藝術品,學生李宜芬發了一條朋友圈,配文:“老手藝”變身“新產業”,解鎖鄉村“共富路”。
大家一起跟着製陶傳承人韓克勝學起了拉坯。靠着一雙手,這些年韓克勝推動着盆罐製陶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村子100餘人就業。2022級園藝專業本科生羅正基在陶藝製作過程中嘗試了不同的形狀和設計,他也從中感受到了製陶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師生還與非遺傳承人圍繞“傳統文化+非遺技藝+鄉村經濟”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交流。
韓克勝鼓勵年輕人,紮實學習理論知識,積極鍛鍊實踐技能,爭做熱愛鄉村、奉獻鄉村、紮根鄉村的新時代青年。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