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古村探索“以文賦能”鄉村振興路徑

羊城晚報記者 李煥坤

7月12日,廣州市花都區三華村仲和徐公祠內,隨着一聲聲短促而有力的“哈——”聲響起,7名身着運動服的學生拳頭裹挾着風聲,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凌厲的弧線。

這是第十一屆“公益嶺南·美在花城”國學夏令營武術課的現場。儘管這些來自三華小學的孩子們僅僅學習了3天,但他們在這古色古香的祠堂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已將拳法打得有模有樣。

2024年是廣東“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推進、實現全面突破的關鍵一年。記者7月12日實地探訪被列入廣東“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的三華村與塱頭村,瞭解它們正在實踐的“以文賦能 活化古村”鄉村振興路徑。

修復古祠堂 民俗文韻濃

新華街三華村已有900餘年歷史,村中有22座祠堂,古民居若干,是花都有名的大村。三華村黨委書記徐金良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回憶,三華村雖祠堂衆多,但過去不少祠堂用來倉儲、曬糧,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利用。

近年來,村中11座祠堂先後得到修復,部分被活化利用爲博物館、村史館、紅色驛站、農家書屋等。比如,福元徐公祠通過“村館校”合作共建“農家書屋”,在保留古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整體空間被劃分爲村史展示區、校史展示區、非遺展示區、研討區和閱讀區,爲村民和遊客提供不同的閱讀和參觀服務。

三華小學校長江麗珍表示,近年來,三華村特別重視古祠堂的活化利用,孩子們可以在祠堂裡閱讀書籍、學習國學、體驗非遺,部分孩子還成爲祠堂的小小講解員,對本村和嶺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我們希望藉助古祠堂的活化利用,開發‘村館校’合作課程,讓每一個孩子講好三華故事、花都故事、中國故事。”

新華街四級調研員謝姍娥介紹,三華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既有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又有凝結紅色記憶的革命遺址。比如,集之徐公祠是中國同盟會番花分會舊址所在地,當年黃花崗起義敢死隊隊長徐維楊在此招募同鄉參加革命,犧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18人從此出發。“接下來,我們計劃以集之徐公祠爲中心,整合三華村周邊祠堂系列建築羣,把三華村文化古蹟的保護和活化利用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打造成爲嶺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政企村合作 迎來旅遊熱

在三華村西南側約半小時車程之地,坐落着超過700年曆史的炭步鎮塱頭村。塱頭村是嶺南知名的“科甲村”,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築有近200座,古巷20餘條。

2021年9月,花都區政府與廣東省唯品會慈善基金會簽訂塱頭鄉村振興項目戰略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塱頭項目”)。塱頭項目圍繞“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以文化振興爲總體設計基調,在村口打造古村全新標誌性建築——春陽臺藝文中心。該中心於去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

記者在現場看到,作爲一座多功能藝術文化中心,春陽臺融合了文博展館、藏書樓、善本室、閱覽室、劇場、藝博活化、親子活動等活動空間,設有“與道大適:中國讀書人的安身與立命”“臨界與差序:塱頭古村的差異化營造”等展覽。

“有了藝文中心後,孩子們的變化是最大的。”塱頭村黨總支副書記黃智雲說,以前村裡孩子們放學後就是看電視、玩手機,現在藝文中心不僅有閱覽室、展館,還會在週末開設課程,組織兒童合唱團、小小講解員。

此外,塱頭項目將21棟古村舊屋改建爲文化民宿,爲追求品質又熱愛文化的現代人營造出一種鄉野閒居的新生活。

塱頭鄉村振興項目春陽臺運營負責人張玲介紹,塱頭村距離廣州北站和白雲國際機場不遠,如今不僅吸引着粵港澳大灣區的遊客,還成爲全國各地遊客競相探訪的熱門之地。據統計,去年至今,塱頭村客流量約6萬人次。

炭步鎮旅遊辦主任、塱頭村第一書記曾軍表示,塱頭村的活化利用採用的是“政府+企業+村集體”合作模式。塱頭項目建成投產後帶動就業崗位約200個,帶動集體經濟增收20多萬元,帶動村民增收約150萬元。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