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綠色存摺”激發垃圾分類內動力

近日,浙江寧波�勢終蚴�七房村垃圾分類積分兌換點準時對外開放,村民拿着“綠色存摺”陸續前往兌換。根據規則,凡是垃圾分類質量好或參與志願服務的村民都能在“存摺”中累積積分。當積分累積到一定數值,村民能兌換陳醋、大米、肥皂生活用品,還能兌換健身器械使用券、家庭醫生和健康體檢等服務。

傳統農業社會鄉村的垃圾很少,伴隨着工業化市場化進程,越來越多的商品進入鄉村,鄉村的垃圾也越來越多。究其原因,農民在享受商品帶來的便利與好處的同時,卻對垃圾的危害性缺乏深刻、清醒的認識。垃圾分類作爲一種方興未艾的生活方式,在鄉村推廣比在城市推廣面臨着更多的困難。

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村民而言,他們並非不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而是對垃圾回收、垃圾分類缺乏足夠的價值認同。鄉村裡並不是沒有規則,而是鄉村裡的規矩城裡不同。走在鄉間道路上,喉嚨不舒服了,“撲”地吐一口痰,誰都不會說你;往空地上扔些垃圾,也不會遭受非議。實現野性向文明的轉變,顯然不能依靠村民的自我救贖,而是需要外部的引導和激勵。

作爲一種柔軟的力量,“綠色存摺” 並非生硬、冰冷的命令,而是一種間接的、溫暖的春風化雨。不論是生活用品,還是健康服務,都是村民們用得上的;“綠色存摺”將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讓村民參與到環保中來,也讓他們直接從中受益,能夠提升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人們的認識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對垃圾分類也有一個“文化震驚―排斥牴觸―接納認同―習慣形成”的過程。垃圾分類作爲一個新生事物,只有降低老百姓遵循規則的成本,提升老百姓遵循規則的收益,才能提高公衆參與的熱情。通過技術手段讓垃圾分類更輕鬆便利也好,通過治理手段讓垃圾分類更有利可圖也罷,促進人們重塑和更新觀念,顯然需要強大的配套支持系統

對於受教育水平不高的村民而言,他們更相信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垃圾分類做得好、參與志願服務能夠換取生活用品和健康服務,在村民們看來就說明垃圾分類是值得做的、有價值和有意義的;隨着認識的不斷深化,村民們會漸漸懂得垃圾分類有助於塑造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等到老百姓物質更豐盈、精神更富足的時候,即使沒有“利誘”,垃圾分類也會成爲一種內生動力和文明自覺。

垃圾分類每個人既是參與者行動者,也是受益者判斷者。當垃圾分類蔚然成風,這個世界自然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