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的首張“遺產”答卷

青少年冰雪運動發展將是北京冬奧會的重要遺產。圖爲2021中國青少年U14冰球邀請賽賽況視覺中國供圖

北京賽區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冰絲帶”,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曲棍球和射箭的臨時場地進行建設,賽後將成爲羣衆冰雪運動好去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樑璇/攝

北京冬奧會將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營造包容性社會氛圍。視覺中國供圖

在北京冬奧會即將迎來倒計時200天的決戰決勝階段,“奧運遺產”率先交出首份答卷——近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集中展示了自2015年8月北京申冬奧成功至2019年年底各項重要遺產成果。

“舉辦奧運會爲主辦城市提供了爲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期收益的獨特機遇,也帶來了一份責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小薩馬蘭奇表示,辦一屆奧運會,其目的除了爲廣大運動員搭建競技平臺,更大價值還在於爲公衆、主辦城市、國家奧林匹克運動帶來更多可長期受益的有形或無形的奧運遺產。

創造可持續的遺產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核心要義,北京冬奧會是該議程頒佈後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伴隨籌辦工作有序推進,一批有影響、可持續的冬奧遺產正逐步顯現,並對國家、區域和主辦城市的發展發揮着積極作用。

3億人上冰雪漸成現實

“‘帶動3億人蔘與冰雪運動’是北京冬奧會爲中國冰雪運動留下的最重要遺產。”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主任倪會忠表示,受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及項目發展歷史等因素制約,我國冰雪運動與世界冰雪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甚至冰上和雪上兩項目間發展也不均衡,但隨着冬奧籌辦工作推進,冰雪運動不僅“走進”山海關,還“邁過”秦嶺淮河,逐漸實現全國覆蓋。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標準冰場、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分別增長317%和41%。可統計參與冰雪運動人數大幅度增長,以2020~2021雪季爲例,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全國31個省(區、市)共184個地級市開展了超過1200場次羣衆性冰雪賽事活動,直接參與和間接影響的人數規模近億人次。

“冰雪運動的廣泛普及正從願景走向現實。”倪會忠說。以青少年冰雪運動發展爲例,根據《報告》,冬奧會籌辦期間,教育部門持續推動“百萬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園冰雪計劃”, 印發《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推動中小學校將冰雪運動知識教育納入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支持“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建設,至 2019年,已認定並命名1036所全國青少年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

校外青少年冰雪活動也日趨豐富。以北京市爲例,青少年冰球、滑雪、花樣滑冰賽事迅猛發展,其中,北京青少年冰球俱樂部聯賽已成爲亞洲規模最大的青少年冰球賽事,2019年聯賽共有31傢俱樂部、199 支代表隊、2613 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場次達 824 場。可這樣如火如荼的場面在幾年前很難想象。2019年,北京冰雪運動青年註冊運動員人數爲2007人,但2016年該數據僅20人,足足翻了100倍。

在競技體育層面,發展更加進入快車道。短短几年,我國競技冰雪運動實現了北京冬奧會109個小項“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和“全項目訓練”。而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國代表團參加了55個小項的角逐,已是參賽歷史上最多的一次。

截至目前,各冰雪項目國家(集訓)隊共有在訓運動員509人,來自全國29個省(區、市)、22個民族,平均年齡21歲。倪會忠表示,這樣一支年輕的中國冰雪軍團爲我國冰雪運動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其中一部分運動員已經開始轉型,投身冰雪運動普及和後備人才培養,北京冬奧會參賽準備工作帶來的紅利將持續釋放。”

積累了“人”的財富,隨之而來的便是產業機遇。“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倪會忠提到,以健身休閒爲主,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運動培訓、裝備製造和冰雪旅遊等業態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已逐步建立,越來越多國產冰雪運動器材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冰雪運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正在涌現。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力爭到2022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

從場館到空氣的“綠色”遺產

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賽後利用幾乎是“世界難題”,但作爲“雙奧之城”的北京,不僅在冬奧場館新建時就進行了賽後利用規劃,更將2008年奧運會的場館遺產再次“煥新”。

“北京曾舉辦夏奧會,擁有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遺產,籌辦冬奧會首先考慮的就是要用好這些場館。”北京冬奧組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韓子榮介紹,北京冬奧會共使用12個競賽場館,5個現有場館中有4個是利用2008年奧運會的比賽場館,7個爲新建場館,“對於既有場館,我們採用創新科技手段,改造擴展現有場館功能,多數場館實現了冬夏兩用。而新建場館規劃的設計階段,提前考慮了賽後利用,聚焦羣衆體育健身需求。”

以國家速滑館爲例,其前身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射箭場和曲棍球場,蛻變爲“冰絲帶”後將在冬奧會期間舉辦速度滑冰比賽。場館採取全冰面設計,面積約1.2萬平方米,可滿足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樣滑冰、冰壺、冰球等五大類冰上運動項目的競賽和運動需求。賽後,這裡將打造成集“體育賽事、羣衆健身、文化休閒、展覽展示、社會公益”五位一體的多功能冰上中心,成爲市民參與冰上運動的好去處。

而作爲中國唯一的雪車雪橇場館,位於延慶賽區的“雪游龍”賽後不僅能承接各類高級別相關賽事,爲國家隊提供專業訓練場地,更早已在賽道預留大衆體驗出發口,兼顧大衆在專業安全保障情況下體驗該項運動。

“對一些新建的非競賽場館,我們也提前謀劃了賽後利用方式。比如北京冬奧村,賽後將轉變爲人才公寓,面向首都高級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延慶冬奧村賽後將轉變爲酒店,滿足高品質度假需求。張家口冬奧村賽後將主要作爲酒店式公寓及康養中心運營。”韓子榮說。

但無論是競賽場館還是非競賽場館,綠色、低碳、可持續都貫穿始終,這也是確保奧運遺產能留存發展的關鍵。甚至對各賽區而言,通過堅持綠色轉型升級還能促進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

據韓子榮介紹,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加速了主辦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步伐。

《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張家口市空氣質量狀況明顯改善,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較2015年分別下降47.9%和26%。京張治沙覆綠成效顯著,兩市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北京市森林覆蓋率2019年達到44%,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2.4%;張家口市林木綠化率2019年達到50%,比2015年提高13%。京張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2019年北京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4.5%,比2015年提升了6.6%。

讓城市更加便利、包容

除了生態環境聯防聯治,交通設施相連相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同樣也是以冬奧會爲牽引的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體現。在韓子榮看來,這也是北京冬奧遺產工作的重要內容。

京張高鐵京禮高速運營通車,賽區內外多條幹線和客運樞紐的完工和推進,不僅滿足奧運需求,也爲賽後區域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京張高鐵於2019年年底開通運營,北京清河站至延慶站僅需要20 分鐘、至張家口太子城站僅需要 50分鐘,大大縮短了北京冬奧會3個賽區的通行時間, 據統計,京張高鐵開通運營1個月運送旅客近140萬人次。而全線貫通的京禮高速使延慶賽區至張家口賽區的轉場時間由原先的兩個半小時縮短到50分鐘,也使自北京六環轉京禮高速至太子城賽場由原來的3個小時縮短一半時間。

緩解交通壓力的同時,降低辦賽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更將張家口直接納入首都1小時生活圈,促進張家口和延慶地區冰雪、文化、旅遊等產業的發展。

據北京冬奧組委張家口運行中心常務副主任李莉介紹,截至2019年年底,崇禮區每5人中就有1人從事冰雪相關工作,直接或間接從事冰雪產業和旅遊服務人員達3萬多人,有滑雪教練,也有酒店服務人員等。

而延慶區副區長葉大華也表示,延慶大力培育現代園藝、冰雪體育、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無人機四大重點產業,2.4萬名中小學生掌握冰雪運動技能,越來越多延慶人吃上“冰雪飯”。

以冬奧籌辦爲契機,京張地區還加大了在通信設施、住宿餐飲、醫療服務、市政服務等方面投入,並建立健全協同共享機制。而在完善城市功能的過程中,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營造包容性社會氛圍至關重要。

“賽會所有場館將按照國際標準和要求建設無障礙設施,這些設施賽後會繼續使用,也將爲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可借鑑樣板。”據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王梅梅介紹,北京市全域緣石坡道基本實現全覆蓋,“斷頭路”明顯減少,初步形成連貫的無障礙交通出行體系;張家口市加大各區無障礙設施建設力度,持續加強盲道、緣石坡道,無障礙電梯、衛生間、車位、標識,接待和服務區域低位設施的改造,使殘疾人蔘與社會生活的條件更加便利。

但僅有無障礙設施還不夠,王梅梅表示,還需鼓勵殘疾人羣體以志願者、建言獻策等方式關注和參與各類冬奧、冬殘奧活動,更需呼籲社會對殘疾人羣體予以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當助殘的主動性、專業性有了新的提升,殘健融合、平等共享的社會環境不斷優化,這就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留給殘疾人最有價值的遺產。”

本報北京7月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樑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7月0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