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一窺 臺灣文創

兩岸大學生參訪臺北故宮。(作者提供)

1月27日清晨,北京淡淡的迷霧和微亮的霞光中,一架飛機騰空而起,跨越朝霞映照的臺灣海峽,開啓了「第八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文創之旅」。包括我在內的三十名兩岸大學生,在臺灣從北到南,行走在不同的文創領域場域中,我們不停地探索和追問到底何爲文創?如何文創?

茶與珍奶

經過八天七夜的奔波,最終收穫了一些粗淺的見解:理解臺灣文創應該從文化、創意和文產業逐個談起。

何爲文化?何爲哺育臺灣文創產業的文化?在「文創之旅」的一路上,從臺北到高雄,這是我們一直在感受和努力感知的內容。走進故宮威儀的大門,欣賞過雲門舞者翩遷姿態,跪坐在臺中文學館的窗邊,路過細雨中的101大廈,如果說大陸是一杯醇厚的茶,那麼臺灣是應該是多樣文化的集合,傳統中華文化厚重感原住民文化的原生態,還有些日式的精緻感和屬於「亞洲四小龍」的現代感,在歷史之手中混合成了一杯回味無窮的珍珠奶茶,構成了寶島上特有的文化意味。

創意是文化再生的內驅。文化要傳承千古,必須經歷演變,這種演變是客觀的、被動的。某種程度上說,如果一種文化主動地演變,個人認爲那就可稱爲創意。文化要被創意,必須被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就像我們文創之旅的第一站——太極影音,這家動畫公司將臺北故宮的主要文物編成「國寶娃娃」系列的電影,使刻板的歷史知識變得平易近人

精耕細作

但給我深刻感受的不僅是電影如何有趣,而是給我們做講解的那位公司副總,用一隻激光筆,數張幻燈片,幾個動畫片段,將一件件故宮寶物和動畫創作歷程娓娓道來的樣子。我們參觀了僅僅幾個小時,自然不可能把動畫的創作過程從頭到尾地體驗一番,但看到這位身居高位,並非歷史專業出身,還能將每件文物背後的歷史信手拈來的企業管理者中,卻可以想見臺灣文創工作者對自己一方領域的深深耕耘。

再者,創意需要「深耕」,更要「細作」。除了對自己所在領域的深度理解,還要多方面的開發和表現。如果說把文物編成電影可以想像,那把墓碑變成繪畫,把紅樓夢改成現代舞,把文學變成餐點應該是聞所未聞,難以想像。但臺灣的文創工作者卻把他們變得可能,而且合情合理。這就要求他們在對自己的領域有深刻研究的前提下,對其他領域也有敏銳的觸感,使得一種文化得以跨領域表現,給人帶來強烈的衝擊和新鮮感。這種新鮮感就是創意所帶來的目的和效果,也是文化得以傳承的生命力。

因此,從縱向來說,創意者應該深度地理解自己的文化領域;橫向而言,一種文化的多領域開發,纔可構成創意。

如果有一件文物叫紫檀蟠龍方盒,可能只有歷史學家感興趣;如果有一件叫紫檀蟠龍方盒的文物放在故宮,可能很多遊客會看兩眼便離開;可是如果告訴遊客,放在故宮的紫檀蟠龍方盒是乾隆所用,可能很多遊客就會競相涌去拍照。這是我在故宮看年度壓軸大展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特展所感受到的一點趣事,也是我想表述的文化、商業大衆性的平衡,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合理的運營方式

文化是個高深領域,而一件富有文化意義的物品放在故宮,由於受到門票和「故宮」這個固有品牌的影響,即使不懂有何歷史價值人們也可能會去看一看。但「乾隆」這個名號,由於影視作品種種原因具有廣泛的認知度,可爲是一位歷史界的明星,其本身就有足夠的話題性吸引人潮。因此無論人們是否瞭解歷史,或者是否知道真正的歷史,能在眼花繚亂的故宮看到一個熟悉的歷史人物,自然更有參觀、瞭解和學習的興趣,文化創意的目的和初衷,不正是如此嗎?

有時在大陸文創產業中,有的盲目追求商業價值,脫離了文化的初衷;有的只是把文化硬梆梆地陳設在那裡,刻板的方式令人難以接受,也喪失了商業的價值。我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教育,要學習一門文化,彷彿是先從高深的理論入手,一旦加入了商業元素或者簡化的手段,便覺得「變味兒」了,但學的人卻往往因爲高深枯燥的內容而喪失了興趣。

文學套餐

這一次文創之旅一路走下來,我覺得文創產業吸引人們去了解一種文化的順序應該是恰恰相反的。在臺中文學館的櫟社餐廳,有一道叫做「陳千武文學套餐」的菜式。所謂「民以食爲天」,飯是人人都要吃的,能在一餐飯中賦予每一道菜一種和陳千武相關的意義,在吃的過程中瞭解到這位名人的生平,就是把飯菜和知識都吃進了肚子裡,而餐廳也因此獲得了收入。照顧到大衆的接受程度,輸出文化,獲得商業上的利潤,三者是一種平衡,也是一種循環的關係,才能使文創穫得生計和生機。

如果文創是一棵樹,文化便是土壤,創意便是枝條,文創產業便是繁茂的枝葉。從栽種到培育,直到枝葉參天,廕庇四方,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靠的是文創從業者紮根自己的文化,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和創意。臺灣的文創似乎已經成爲一棵茁壯的綠樹,而對大陸的我們來說,還有很長的植樹之路要追尋。(本文爲文創之旅──第八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心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