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文創系畢展「霧太大」 一窺臺中這3區奧秘

「冷作」這組同學編寫「平鐵志」書籍紀錄太平鐵業的發展歷史,並進行鐵雕創作、開發DIY項鍊等文創品。(陳淑娥攝)

「翎霧」這組學生設計了「森林裡的霧霧」小百科、紙膠帶、色票卡。(陳淑娥攝)

「七降臨」這組把尋找失物相當靈驗的七將軍廟香灰、意象,創新轉譯製作成陶藝品倒流香、香盤。(陳淑娥攝)

「七降臨」這組把七將軍廟意象,創新轉譯製作成香盤,寫有「長記性」、「考高分」兼具平安符功能,令人驚豔。(陳淑娥攝)

弘光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今年度畢展18日登場,這次主題爲「霧太大」,帶領大家「撥開迷霧」,認識不一樣的霧峰區、太平區、大里區。學生透過創意開發貓頭鷹及黃蝶生態教育繪本、設計鐵雕、DIY項鍊、將七將軍廟香灰、意象,創新轉譯製作成陶藝品倒流香、香盤,寫有「長記性」、「考高分」的香盤兼具平安符功能,令人驚豔。

文化創意產業繫系主任黃錦華、畢展指導老師王靜儀、江佳玲表示,這三區有着屬於各自的特殊人文地產,今年的畢展製作選定「霧太大」爲主題,學生以地區農特產、生態、歷史故事、傳說爲靈感發想,用生態中的色系來搭配作爲設計主視覺,來呈現這個充滿生機的區域。三區主軸分別爲:文化小城故事多,霧峰物產多樣性;太平工藝皆傳承,在地創新品牌立;大里古杙傳奇中,創意轉譯新意。

「翎霧」這組學生髮現桐林社區用巢箱覆育貓頭鷹有成,從生態教育出發,結合108課綱,着手設計了「森林裡的霧霧」小百科、紙膠帶、色票卡,色票卡集結了12種臺灣貓頭鷹的花紋特色,紙膠帶則製作了霧峰常見的領角鴞、鵂鶹二種花色,小百科後面附有撕貼畫創作紙,讓學童可以利用紙膠帶及着色,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貓頭鷹撕貼畫。

組長廖卉萱指出,貓頭鷹是夜行性動物,白天不容易看到,透過觀察桐林社區野生動物關懷據點收容的貓頭鷹,及對貓頭鷹非常有研究的生態老師方唯軒協助,才能夠清楚瞭解貓頭鷹生態、花色。

「浪蝶遊桐」這組以桐林的臺灣黃蝶爲主題,結合108課綱,針對學齡前兒童、小學四年級學生分別製作了兩種版本繪本「出發!尋找花蜜吧!」、「舞動吧!桐林的黃昏派對」及教具、生態觀察箱。教具利用黃蝶、草地、花朵木片進行組合,學童可以從組合過程「蝶(音同疊)出你的想像」,讓孩童從小建立生態與生物的認識。

「冷作」這組同學編寫「平鐵志」書籍紀錄太平鐵業的發展歷史,並進行鐵雕創作、開發DIY項鍊等文創品,鐵雕作品參與鐵工藝術節傳承組比賽,其中2件獲得優選好成績。由5位女同學組成的「冷作」選擇鋼硬的鐵雕主題,組長潘珮璇說,「高技術含量鐵雕真的考倒我們!」幸好當地工藝家手把手教學給予技術指導,才能夠完成這次的畢展主題。

大里區舊地名大里杙,「七降臨」這組同學以大里杙老街七將軍廟爲主題,組員廖婉淇說,相傳6名士兵爲維護地方安寧被殺,義犬奔回求救身亡,一百多年前地方士紳建「忠義祠七將軍廟」祭祀,尋找失物最靈驗。因而,使用廟裡香灰混入釉藥中燒製研發出5款倒流香陶器,香灰呈現特殊閃耀光澤感,並製作結合護身符概念的5種香盤,上頭寫有「長記性」、「考高分」、「有貴人」、等字句,也可以當作掛件使用,希望透過文創產品推廣七將軍廟的信仰文化。

「大里好禮」這組是運用大里倒栽榕、鹹菜巷等傳說,研發可以破除忌諱、帶來好運的好禮。組長陳威翔指出,大里杙有棵「倒栽榕」老樹,據說倒插是爲在風水上庇廕地方,但種樹枝者會遭受絕子絕孫厄運,早年是找「羅漢腳」單身流浪漢來種植,從破除忌諱出發,設計出的好禮便是平安米。

弘光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畢展16組作品充滿學生轉譯創新能量,將帶領觀衆更深入瞭解「霧太大」的生態、文史、產業,畢展分成校內展、校外展,校內展於4月18至20日10:00~17:00,在弘光科大L棟生活應用大樓B2研討室展出;校外展安排在4月28至30日10:00~17:00,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雅堂館C棟展覽空間展出,歡迎各界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