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症狀恐患肢端肥大症 4成患者竟無病識感

臺大醫院於院內舉行《大手牽小手擁抱陽光向前走策展活動,讓民衆更認識肢端肥大症。(照片/臺大醫院提供 魏怡嘉傳真)_)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患者自身外貌逐漸改變,例如手部、足部、臉部五官增大等,醫師表示,由於疾病進程較緩慢,常常被誤認爲是身體老化現象而遭到忽略,平均延誤診斷時間約爲5~7年不等,因此確診時許多患者已經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狀腺腫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嚴重。

流行病學統計,肢端肥大症臺灣每年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爲40歲上下。臺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天鈞表示,肢端肥大症造成生長激素(GH)過量後,會進一步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濃度上升,因此肢端肥大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患者外貌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的症狀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齒縫變寬、下巴前突,以及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等。

至於肢端肥大症的治療,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目前第一線以手術爲主,主要爲移除腦下垂體腫瘤並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正常化,若未能緩解,會再施以藥物放射線治療,術後患者須定期回診追蹤,檢查血液中生長荷爾蒙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是否維持在正常範圍,並逐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共病。

臺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施翔蓉表示,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患者通常難以察覺,使得病患警覺性降低而未能及早就醫,爲此今年臺大醫院於院內舉行《大手牽小手擁抱陽光向前走》策展活動。張天鈞並分享,本次參與拍攝病友藝術照蔡先生,其30年前經臺大內分泌科專家確診肢端肥大症,並轉診至其門診治療,之後蔡先生更當選臺灣肢端肥大症俱樂部會長,也接受手術治療,30年來定期回診追蹤從未間斷,堪稱是模範病友代表,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衆出現類似症狀,應儘快至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或神經外科就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