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女莫名肝功能異常 左背焦痂成確診線索

醫師患者左上背部發現焦痂,終於確診爲恙蟲病感染。(圖/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提供)

一位22歲女性,六月底到臺東蘭嶼遊玩四天,回臺北八天後,出現發燒三天不退、畏寒、頭痛全身痠痛及虛弱,於是前往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急診掛號回家症狀沒改善,仍發燒、頭痛,因此再度回到該院就診並住院。住院後生命徵象顯示體溫38.8度,脈搏111/分,呼吸率20/分,血壓130/66毫米汞柱,血氧飽和度98%,有肝功能異常現象。在病人左上背部發現有個焦痂存在,身上有輕微疹子,懷疑是恙蟲病,經採血清疾管署檢查後,確定是恙蟲病感染。經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發燒迅速消退,肝功能也明顯改善,順利予以出院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表示,恙蟲病的致病原爲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恙蟲病流行於亞太區域,包含韓國、中國、日本臺灣菲律賓印尼東南亞地方。在臺灣恙蟲病爲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全年都可能有恙蟲病病例發生,疾管署的資料通報數多自4至5月開始上升,6至7月達高峰,9至10月可出現第二波流行,以花東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恙蟲的動物宿主囓齒類哺乳類(貓、狗、豬、羊)、鳥類等,其中以鼠類爲主,可長期傳播恙蟲病立克次體(O. tsutsugamushi)。

宿主常是經過郊外草叢時,遭具傳染性恙蟎幼蟲叮咬,而感染恙蟲病。在臺灣,恙蟲病的病媒主要是地裡恙蟎(Leptotrombidiumdelicense)。感染後的症狀包括高燒、頭痛、背痛、畏寒、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可能出現焦痂、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沒有適當治療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60%。

恙蟲病潛伏期爲6至21天,通常爲1~2周。預防方法爲避免暴露於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會接觸草叢環境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最好穿着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長靴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扎入襪內;於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Diethyltoluamide)之防蚊藥劑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