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回顧》黃奎博/萊豬、口罩、紓困、疫苗......還記得這些「之亂」嗎?


編按:2020年是許多人最難忘卻最想要忘記的一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帶離無數位國內外明星,疫情至今仍尚未止歇;美國總統大選紛擾未休,臺灣政壇也因將擴大開放美豬牛進口而掀波,朝野衝突未止。對此,ettoday雲論推出「回顧2020年,展望2021年」系列評論,帶着人們一起回顧這高潮迭起的一年。

黃奎博/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外交系副教授

年末回顧,一個「亂」字確實可以涵蓋許多臺灣發生的大事。

口罩之亂」、「小明之亂」、「紓困之亂」、「振興三倍券之亂」、「疫苗之亂」、「萊豬之亂」等等,短短一年就有這麼多的重大公共政策亂象,如果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監察院不願追究,我們只好自行回顧、檢討一下,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哪些又是原可避免卻因人謀不臧而發生的?

一、口罩之亂

首先,以「口罩之亂」爲例,當新冠肺炎逐漸開始在區域散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本(2020)年1月31日起徵收醫用口罩,推動「口罩實名制」,除口罩漲價外,成人每7天只能買3片,而民進黨政府或因全國口罩備量不足,在2月上旬時仍稱「看病、陪病、探病」纔要戴、「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衆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戴。

▲隨着2020年過去,臺灣人也逐步習慣帶着口罩的日子。(圖/記者李毓康攝)

幸好國人因爲有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羣(SARS)疫情的經驗,紛紛開始自動戴起口罩,透過自我要求與相互合作,減少傳染新冠病毒的機率。

二、小明之亂

隨着疫情發展,臺灣發生了所謂「小明之亂」。有關開放國人與陸配在中國大陸未成年子女來臺的新制,不到一天之內經歷數度修正,從最初「開人道小門」,到無親人照顧得專案送審,最後決定不準來臺,導致多名原本在臺生活的滯陸兒童無法來臺與全家團聚。

▲由於先前政府採取了相關邊境管理措施,故臺商徐正文等人呼籲政府應讓陸配和小明來臺與家人團聚。(圖/記者陳政錄攝)

衛福部長陳時中搞不清楚「國籍」與「戶籍」的不同,提出小明們「國籍是自己選擇」的奇異說法,民進黨政府裡一堆律師、法學博士出身的官員,也刻意不作聲。這種政治凌駕法律的思維,就是許多公共事務的亂源

三、紓困之亂

接下來,我們看到「紓困之亂」,因爲民進黨不願採取國民黨排富現金」的建議,以致紓困方案原本應由「地方收件、中央快速審覈」,但實際上卻是中央、地方各行其是、效率不佳、大排長龍,而且申請門檻過高,大多數受薪階級難以符合資格。

▲爲因應肺炎疫情,立法院也多次審議疫情紓困預算。(圖/記者屠惠剛攝)

央行提出2千億元的紓困津貼,公司行號必須以貸款方式申請,但過不過還是要看個別銀行。

當時所謂的「紓困2.0」,無勞保勞工可獲1萬元補助,勞保投保薪資在2萬4000元以下的自營業者可獲最高3萬元補助,但有納勞保、薪資級距在2萬4000以下的多數勞工,卻沒有任何紓困方案。

四、振興三倍券之亂

「紓困之亂」後,行政院強調要開始振興經濟,所以有了「振興三倍券之亂」。

行政院不願效法國民黨馬英九政府由里長直接發放「消費券」的方式,硬要先讓民衆在郵局排隊或在網路先花1千元,纔拿到「振興三倍券」3千元,不僅「三倍」是數學上而不是民衆實質領取金額的概念,而且根據政大經濟系林祖嘉教授的說法,這是「發放最慢、金額最少、限制最多、效果最小」的做法。

▲數位三倍券。當初朝野也就是否要以現金或三倍券振興,進行一連串的朝野政策攻防。(圖/翻攝自振興三倍券官網)

此外,其實還有文化部花費12億元,爲了刺激藝文產業消費專用的「藝Fun券」,農委會花費12.5億元,爲了振興農業旅遊產業發放的兩波農遊券」,以及教育部體育署編列20億元鼓勵民衆出外運動所設計的「動滋券」。

這三類具現金價值的電子票券,只能透過(手機)網路申領,有不少在效期截止前還未兌換,而且更值得檢討的是,相對不善操作網路的高齡與弱勢族羣,很可能就不太會去申領這些電子票券了。

五、疫苗之亂

再來是「疫苗之亂」。在本年夏秋之際,都還常聽到「疫苗國家隊」的宣傳,例如衛福部長陳時中就曾在9月稱,國家隊的疫苗最快在明年1月問世。

約莫同時,坊間傳出衛福部將編列逾百億預算,爭取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ca/AZ)與牛津大學合作的新冠疫苗授權,再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轉交臺康生技生產,國民黨立委費鴻泰指出臺康生技疑似介入疫苗代理之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迴應記者時說「我無法否認」,後來在政壇和股市吵了一陣。

根據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8月的說法,我國國產疫苗試驗必須等到明年初才完成第二期,可說是緩不濟急,屆時國際已有疫苗上市,而我國第三期疫苗臨牀很難找到受試者,「不太可能做到第三期了」。

▲指揮中心洽購近 2,000 萬劑 COVID-19 疫苗,預期最早可能供貨時程爲 110 年 3 月。(圖/翻攝自Facebook/衛生福利部

因爲國內自行製造疫苗進度非常緩慢,本年10月,東洋生技董事長(前行政院長)林全宣佈有條件取得德國BioNTech(BNT)新冠疫苗,最後卻因爲衛福部不願購買德方所期望的劑數破局;對此,林全在記者會說,國家是一體的,還是要尊重政府決定,該隱忍的就隱忍。

直到昨天(30日),蔡政府才提出較具體的疫苗政策,這跟臺澎金馬防疫準備以及國人明年能否儘快順利出國外都極爲相關,但其中還有一些變數以及政商糾葛的陰影,例如仍然只能說預期最早供貨時程爲明年3月,而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疑疫苗的取得已經受到民進黨派系及產業利益團體的壓力。

六、萊豬之亂

最後,從本年8月下旬開始,民進黨政府主動帶來「萊豬之亂」,亦即蔡英文未經向社會徵詢,就率爾宣佈於明年元旦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全豬全牛進口。

本年「秋鬥」有數萬人上街頭抗議如此荒唐的政策,而且荒謬的是,中小學學生、軍人、警消、國家培訓運動員、立委均要求只能吃國產豬,政府高官卻只告訴民衆,雖然進口萊豬,但你們可以選擇不吃。

▲隨着萊豬將於2021年正式叩關臺灣,國民黨也將反萊豬戰線拉長至之後舉行的公投。(圖/記者周宸亙攝)

蘇貞昌說政府會「從海關到餐桌嚴格把關」,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說可以百分之百確保,只要貼我們臺灣豬標章就是國產豬,但因爲全臺灣有近15萬家餐廳,還有各類相關攤商,所以現場媒體追問兩次「多久(稽覈)一次? 」,卻得不到答案。

有關國產豬認證標章、貼紙的相關政策也是亂七八糟。

▲餐廳張貼臺灣豬標章。(圖/記者屠惠剛攝)

若使用農委會的臺灣豬「標章」,表示店內只能用國產豬,若同時使用國產豬與進口豬,應使用衛福部的「貼紙」(可自行下載無需申請),並標註產地爲臺灣及外國,而許多縣市也有自己的臺灣豬認證貼紙。政府說好的管制把關、統一標示,看來混亂不堪。

總之,在新冠疫情侵擾全球、美國與中國大陸經貿及科技戰升級時,一些政策制定和施行的混亂是可以預期的,但其實只要按部就班、捐棄黨見、依法行政,有些混亂是應該可以避免或減少衝擊的。

熱門點閱》

► 2020回顧》作家H/小鬼志村健科比......羣星殞落年 他們讓我體悟到的事

疫後人生》在無數班表外站、隔離之下 我們如何守住臺灣與世界

► 2020回顧》蔡詩萍/若2020蔡英文沒勝選,今年會如何?

► 2021展望》趙春山/可期待臺美經貿深化 美促臺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