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文旅資源發展報告》發佈 爲你盤點"百態中國"

2019年1月10日,本站新聞獨家打造的原創旅遊IP《百態中國行》在雲南麗江木府舉辦了盛大的啓動儀式。啓動儀式由中共麗江市委、麗江市人民政府、本站新聞主辦,中共麗江市委宣傳部、麗江市旅發委、本站新聞雲南站等機構承辦。政治、經濟、文化、旅遊界人士匯聚一堂,藉助本站國際化的平臺,共同探討文旅融合、解讀發展脈絡。來自全國百餘個涉旅機構和涉旅企業的領導、嘉賓、代表,近50家主流媒體的記者出席了此次活動

《百態中國行》結合本站新聞“各有態度”的品牌Slogan,旨在顛覆傳統旅遊方式,以全新視角展現不一樣的大美中國。從野性、秀雅、獵奇、佛系、煙火五大態度標籤出發,將文化的多樣性與大美山河緊密結合,用鮮明的態度深度闡述人文與自然之美,強調人與自然的交流與互動。

伴隨《百態中國行》首次對外震撼發佈,本站旅遊頻道聯合北京大地雲遊科技有限公司發佈了《2018中國文旅資源發展報告》。在啓動儀式上,北京大地雲遊科技有限公司CEO王亞博先生對中國旅遊行業的現狀與發展態勢進行了權威解讀,並結合《百態中國行》五大態度標籤,從不同緯度對中國的自然、文化旅遊資源進行了全面盤點

以下爲《2018中國文旅資源發展報告》完整內容:

一、中國旅遊行業總體現狀

1、國內人次與消費情況

圖1-1 2011-2017年國內遊人次及增長率

2011-2017年,國內遊人次數呈穩定增長狀態,由2011年的2641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5000萬人次,人次增長率維持在10%-20%。大衆旅遊時代,旅遊休閒已經成爲百姓生活常態。

圖1-2 2011-2017年國內旅遊消費情況及增長率

2011-2017年,國內旅遊消費金額呈上升趨勢,由2011年19305.4億元增長到2017年45660.7億元,消費增長率近五年穩定在10%-20%。隨着旅遊人數不斷增加,遊客自身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旅遊消費市場發展勁頭強勢。

2、遊客統計特徵

圖1-3 遊客年齡

年齡與旅遊需求剛性成負相關:70、80、90 後是國內旅遊的中堅力量,90後佔比18.60%,80後佔比18.72%,70後佔比16.13%,70前的中老年人佔比26.82%。00後在家長陪同下逐漸加入旅遊隊伍,佔比已達19.73%。

圖1-4 遊客出遊頻次統計

遊客出行頻率明顯增加:由於出行交通簡便化、出遊需求增加、周邊遊供給多樣化等原因,2018年遊客出行頻率明顯增加,近40%的遊客選擇每季度出遊一次。旅遊逐漸成爲國民休閒的重要方式之一。

圖1-5 遊客出行方式偏好

在2018年遊客出行偏好調查中,配偶出遊比例最高,佔比爲61.02%;其次是帶孩子或帶父母出行的親子家庭遊,佔比分別爲52.2%和35%;無人同行只佔4.1%,說明旅遊逐漸成爲人們增進感情、社交的重要方式。

圖1-6 遊客交通方式偏好

在國土幅員遼闊,鐵路網絡發達的背景下,火車仍是國內遊客最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佔比73%;另外隨着私家汽車的普及,自駕出行也成爲當下最爲流行的旅遊方式之一,佔比72.6%。

3、遊客消費決策特徵

圖1-7 2018國內遊目的地TOP10

在目的地的選擇上,北京、上海、浙江爲遊客最喜愛旅遊目的地;海南名次較去年上升,說明國內遊客對休閒度假遊的需求增加;重慶和天津新上榜,說明遊客對特色鮮明的城市遊興趣增加。

圖1-8景區類型偏好

在景區類型的選擇上,根據2018年上半年遊客景區預訂量統計,休閒娛樂型景區選擇佔比最高,爲42%;

圖1-9 休閒娛樂型景區偏好

其中主題公園/遊樂園熱度高漲,佔比44.5%,其次是休閒度假類景區和科普教育型,說明體驗經濟時代,遊客更加偏愛擁有個性體驗的旅遊活動;

圖1-10 自然生態型景區偏好

自然生態型選擇佔比36%,其中湖光山色(53.3%)、海濱島嶼(47.7%)和草原沙漠(38%)等觀賞性較高,與慣常生活環境有較大差異的風景區成爲遊客最爲偏愛的類型;

圖1-11 人文歷史型景區偏好

在對人文歷史型景區的統計中,44.9%的用戶選擇遊覽民族/古鎮風情。由於設施完善、旅遊產品供給充足、城市特色鮮明等原因,都市觀光近些年成爲旅遊者的新寵。

二、五大維度詳述

大數據內容結合《百態中國行》的五大維度,對中國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了詳細解讀。“野性”象徵最原始的自然風光,大自然精雕細琢的傑作;“秀雅”象徵舒適宜人、綠色生態的旅行環境;“獵奇”象徵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新奇的民風習俗;“信仰”由《百態中國行》中的“佛系”衍生而來,象徵在旅途中尋找心靈寄託和歸屬;“煙火”象徵地道的當地生活和文化。

野性——地形地貌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整體呈現三級階梯狀分佈,境內既有延綿不絕的山嶺,又有氣勢磅礴的高原;既有一望無際的平原,又有高低起伏的盆地和丘陵,豐富的地貌類型使我國擁有種類繁多而豐富的地貌景觀。

我國許多城市的自然旅遊資源構成深受地貌影響。據統計,2012年我國接待入境過夜遊客人數超過20萬人次的城市中,有近半數的城市是因爲獨特的地貌特徵而吸引廣大遊客,由此可見地形地貌對於旅遊的重要性。

地形地貌條件一般可由兩個指標進行反映,分別是海拔高度地表崎嶇度。

1、海拔高度

圖2-1-1 中國城市海拔高度圖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其中一級階梯位於青藏高原地區,以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爲一、二級階梯分界線,包括西藏及青海省部分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該地區高寒、缺氧、紫外線強,人口稀少、可進入性差;

二級階梯位於青藏高原以東,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爲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包括新疆、甘肅省寧夏、內蒙古、陝西省、山西省四川省、貴州省、重慶市雲南省等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間,這一區域在較好水環境條件下往往能夠形成一些奇山異峰,在較差水環境條件下則能夠形成壯觀的沙漠和戈壁景觀,尤其以雅丹地貌最爲著名;

三級階梯位於我國最東部,包括東北平原、遼東丘陵、華北平原、山東丘陵、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等地區,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可進入性好,交通通達度高。

2、地表崎嶇度

地表崎嶇度是由坡度和高程合成的指標,在我國,地表崎嶇度較大的地區一般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後,交通區位條件較差,旅遊景區的可進入性也越差,從而會影響客源的吸引。

圖2-1-2 中國城市地表崎嶇度圖

我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內蒙古高原等地區的地表崎嶇度較小,地勢較爲平坦,有利於旅遊者的進入及旅遊活動的開展,得分較高;而西南高原地區地勢起伏,地表崎嶇度較大,可進入性較差,旅遊出行活動成本較高。

3、狂野自駕線路

隨着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的普及以及相關互聯網租車業務的快速發展,自駕遊已經成爲國民旅遊的一種重要方式。自駕愛好者普遍願意挑戰路況、地形複雜,更具“野性”的線路,在自駕的過程中,欣賞沿路壯美的自然景觀。

基於雲遊數據庫中全國自駕遊產品的數據分析,全國自駕經典熱門線路包括草原天路、二十四道拐、塔里木沙漠公路、獨庫公路、喀喇崑崙公路等自然風光絕美的十條經典公路自駕遊線路。

秀雅——氣候植被

空氣質量、氣候以及植被均對旅遊目的地產生相關影響,好的環境可以給遊客帶來舒適、宜人的旅行體驗。

1、空氣質量

空氣質量的好壞反映了空氣污染的程度,城市的污染物濃度越高,空氣質量越差,則對人體健康危害越大,從而對本地的旅遊業產生負面影響。另外,若空氣中煙塵、霧靄較多,會致能見度降低,交通出行受阻,因此影響遊客出遊。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及各監測點實時數據,獲得我國城市空氣質量分佈圖,如圖2-2-1所示。

圖2-2-1 中國城市空氣質量圖

從圖 2-2-1中可以看出,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西藏及東北地區黑龍江等省份的空氣質量最好,成爲人們開展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旅遊的一片淨土。

在345個評價城市中,空氣質量較好的城市有阿勒泰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三亞市、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林芝地區等。

2、氣候舒適度

氣候對旅遊的影響是多途徑的。首先,氣候要素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旅遊環境。例如,雪是大氣降水的一種方式,在中緯度地區的冬季和高緯度地區,高山、森林、冰川和雪等可以構成奇異的冰雪風光。雪景既具有極強的觀賞性,也有很強的參與性,黑龍江、吉林等地的滑雪場是冬季旅遊勝地。氣候也有間接育景功能,在氣候要素與其它地學要素的綜合作用下,往往能發育出形態各異的旅遊資源稟賦。例如,地表崎嶇度較低的地區,如果水環境豐富度較差,則容易形成沙漠、戈壁、草原等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貌類型,而較大的地表崎嶇度和高水環境豐富度相互作用下,則容易形成植被豐富的山嶽。其次,氣候資源能夠影響人類飲食、服飾、建築風格等,不同的氣候類型下往往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而這些文化習俗也是旅遊資源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氣候還能直接爲人體所感知,對人體的健康和情緒等產生影響。

氣候舒適度是評價一個地區旅遊資源的重要指標,關係着旅遊地的旅遊質量與旅遊季節的長短,不僅能爲旅遊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氣象依據,還有助於旅遊經營者安排活動,幫助遊客選擇適宜旅遊時間和地點,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2-2-2 中國城市全年綜合氣候舒適度得分地圖

我國各地區全年綜合氣候舒適度分佈如圖2-2-2所示,其中,南方地區的氣候舒適度普遍要好於北方地區,氣候舒適度得分最高的城市有云南的麗江市、大理州、昆明市、保山市等,這些地區適於開展休閒度假旅遊、生態旅遊、療養旅遊等。其它地區還有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福建省等地。我國最南方的地區因緯度較低,夏季炎熱,溫度較高,氣候舒適度反而並不是最好。

3、植被覆蓋指數

人們出遊時也往往選擇植被覆蓋率較高、氣候舒適、風景優美的山區,調節身心,消除疲勞,恢復健康,而森林地區往往風速、氣流運動較小,氣溫較低,大氣污染物少,負氧離子多,因此成爲休療旅遊的主要目的地。本報告中數據源自2015年3-9月Modis遙感影像數據,經過處理獲得了全國植被指數分佈圖,如圖2-2-3所示。

圖2-2-3 中國城市植被指數圖

我國植被指數分佈呈現明顯的地域分佈規律,植被指數較高的地區往往是山區、林地,植被指數較低的地區集中在乾旱的沙漠和高原地區。其中,西南部及秦嶺地區的植被指數較高,植被指數最高的城市有迪慶州、林芝市、舟山市、蘇州市、怒江市、鄂州市、淮南市、銅陵市、三亞市等,這些地區植被覆蓋率較高,適於開發生態旅遊、森林旅遊、休療旅遊等。

獵奇——尋訪民俗

我國擁有衆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鎮及傳統村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各不相同,鮮明獨特。

1、 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蹟。

圖2-3-1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分佈圖

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地域分佈較爲分散,但仍以東部地區居多,如圖2-3-1所示:歷史文化名城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蘇省,共有12個歷史文化名城,山東省以11個位居第二,其次是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廣東省,分別有歷史文化名城數量8個、8個、8個、7個。

在345個評價城市中,共有118個城市有歷史文化名城,數量最多的城市是成都市、大理州、海口市、濟寧市、晉中市、荊州市、日喀則地區、蘇州市、無錫市、煙臺市、伊犁州、淄博市,分別有2個歷史文化名城,其他城市均有1個。

1、 歷史文化名村、名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反映一段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鎮。

我國曆史文化名鎮數量衆多,其中,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有江蘇省周莊鎮、浙江省烏鎮等,這些地區以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濃郁的地方歷史文化成爲旅遊者的聖地。

圖2-3-2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分佈圖

我國曆史文化名鎮地域分佈呈現南多北少的局面,北方地區歷史文化名鎮主要分佈於河南、山西、河北、甘肅等地,南方地區歷史文化名鎮集中分佈於長三角、珠三角、四川省、重慶市等地,如圖 2-3-2所示。全國擁有歷史文化名鎮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蘇省,有32個,其次是四川省、浙江省、重慶市、廣東省、福建省,分別有27個、22個、20個、17個、17個。

在345個評價城市中,共有138個城市有歷史文化名鎮,擁有歷史文化名鎮數量最多的城市是重慶市,共有20個,其次是蘇州市、上海市、邯鄲市,分別有16個、14個、7個。

傳統鄉村蘊含着大量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的民俗文化、建築文化,承載了歷代中國人的田園夢想,鄉村的快速消失不利於中國鄉土文化的保存與流傳,而旅遊產業的介入爲這些文化的保護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

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村往往因其獨特、古老而又特色鮮明的民居、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這些地區適合發展民俗旅遊、鄉村文化旅遊、歷史文化旅遊等契合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同時有利於開發以體驗、養生、保健等爲主題的旅遊項目

圖2-3-3 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分佈圖

我國曆史文化名村地域分佈不均,南北差異較大。由圖 2-3-3 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分佈圖可知,我國南方地區歷史文化名村數量明顯較多,長三角、珠三角、福建、江西、貴州、湖南等地區較爲集中,長江以北的地區歷史文化名村數量少,主要分佈於山西省。

在345個評價城市中,共有117個城市有歷史文化名村。其中,歷史文化名村數量最多的城市是晉城市,有15個歷史文化名村,其次是黃山市,有13個之多。北方地區歷史文化名村數量最多的地區是山西省,共有23個歷史文化名村,其次是河北省、山東省、北京市,歷史文化名村數量分別有12個、10個、5個。南方地區歷史文化名村數量最多的是福建省,共有29個歷史文化名村,其次是浙江省、廣東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別有歷史文化名村28個、22個、19個、18個。

1、 中國傳統村落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爲人們服務的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圖2-3-4 中國傳統村落分佈圖

從目前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的村落分佈來看,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的傳統村落數量最多,其中傳統村落分佈較多的城市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麗水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市、銅仁市、黃山市、桂林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等。

信仰——朝聖之旅

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境內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與旅遊之間存在着密切關係,旅遊是宗教傳播、交流的重要途徑,同時宗教聖地往往因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成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另外,宗教旅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現代人的心理訴求,是人們對現實的逃避,尋找終極精神家園的方式。因此,宗教文化是旅遊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1、佛寺

我國最著名的佛教四大道場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供奉着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佛教道場從漢代開始建寺修廟,如今已成爲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本報告所採用的佛寺數量數據來源於中國佛教信息網,主要佛寺空間分佈如圖2-4-1所示。

圖2-4-1 中國主要佛寺分佈圖

我國主要佛寺分佈在中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福建沿海等地較爲集中。佛寺數量最多的地區是山西省和浙江省,分別有16所,其次是福建省、安徽省、江蘇省、雲南省、四川省,分別擁有佛寺15所、14所、13所、13所、10所。

以城市爲評價對象來說,擁有佛寺數量最多的城市是忻州市,有13所,其次是池州市、西安市、福州市、北京市、樂山市、舟山市、上海市、拉薩市等,其分別擁有佛寺的數量爲9所、8所、8所、8所、7所、5所、5所、5所,這些地區佛教文化較爲深厚,適合發展觀光、祈福、朝聖、遊學等佛教旅遊活動。

2、道觀

我國道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安徽齊雲山,這些地區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成爲著名的道教旅遊勝地。我國主要道觀的空間分佈如圖 2-4-2所示。

圖2-4-2 中國主要道觀分佈圖

道觀集中分佈於華北地區、長三角地區、陝西、甘肅及湖北湖南等地,西部地區較少。擁有道觀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河北省,共有45所道觀,其次是浙江省、福建省、甘肅省、陝西省、四川省、雲南省等,分別擁有道觀44所、43所、39所、38所、37所、37所。

以城市爲評價對象,道觀數量最多的城市是溫州市,有34所道觀,其次是保山市、成都市、寶雞市、寧德市、保定市等,其分別擁有道觀26所、18所、14所、13所、11所,這些地區道教文化底蘊深厚,適合發展以道教爲主題的觀光、朝聖等旅遊活動。

3、清真寺

圖2-4-3 中國主要清真寺分佈圖

我國主要清真寺的空間分佈格局,整體上北方多、南方少,大多數清真寺集中分佈於新疆、甘肅省及寧夏、河南省及周邊省份,分佈最多的省份是新疆,共擁有27所清真寺,其次是甘肅省、河南省、寧夏、雲南省、河北省、青海省等,分別擁有6所、5所、5所、5所、4所、4所清真寺。

在345所評價城市中,擁有清真寺數量最多的城市是烏魯木齊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喀什地區,分別擁有4所清真寺。

4、紅色旅遊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解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凝結而成的觀念意識形態,是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化,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將紅色文化納入到城市文化資源稟賦中是客觀需要。紅色旅遊是把紅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愛國主義教育和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遊形式。

我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區有湘贛閩紅色旅遊區、陝甘寧紅色旅遊區、魯蘇皖紅色旅遊區、川渝紅色旅遊區等。我國紅色旅遊得分的空間分佈如圖2-4-4所示。

圖2-4-4 中國城市紅色文化分佈圖

紅色文化得分最高的地區是北京市,較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有天安門、盧溝橋、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等。第二是重慶市,較著名紅色旅遊景點包括白公館、渣滓洞、紅巖革命紀念館等。上海市、延安市、天津市、廣州市、湘潭市、唐山市、哈爾濱市等城市的紅色旅遊得分緊隨其後,較著名紅色旅遊景點有上海的中共一大、二大會址紀念館,延安市的延安革命紀念館,天津市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等。

煙火——非遺/美食

“煙火”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生活的氣息,在旅途中人們不再走馬觀花,而是更傾向於深度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從美食中感受當地風味的特色,從文化中領悟傳統的珍貴。

1、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爲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分爲六大類,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爲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遊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類別。?

通過整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名錄,統計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238項(不包含擴展項目),其中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佔比爲18.24%,其次爲民間文學、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佔比爲13.41%和13.1%,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佔比最低,爲1.76%,詳細佔比如圖2-5-1所示:

圖2-5-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佔比圖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佈於南部,以浙江省爲代表,擁有着最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114項,而我國北部地區則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爲代表,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最多,共74項。具體分佈如圖2-5-2所示:

圖2-5-2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佈圖

傳統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佈在國東半部,華南地區以浙江省爲代表,擁有着最多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22項;華北地區則以北京市爲代表,擁有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最多,共21項。具體分佈如圖2-5-3所示:

圖2-5-3 中國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佈圖

2、美食

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有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同時在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及民族習俗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地方風味的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粵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被稱爲“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爲“十大菜系”。

各個地區的飲食風味不同,受消費者喜愛程度不同,因此對旅遊客羣的吸引力也不同。最受遊客喜愛的美食是川菜,緊隨其後的是粵菜、蘇菜、湘菜,其次是魯菜、京菜、東北菜,而藏菜、青海菜、寧夏菜、桂菜等小菜系則受羣衆歡迎程度較低,具體排名如表2-5-4所示。

表 2-5-4 中國菜系排名

飲食是絕大多數遊客在旅遊目的地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是旅遊產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收入來源。另一方面,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飲食是當地文化的一種象徵與展現,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形成了每一個旅遊目的地獨特的飲食文化。品嚐當地美食成爲旅遊者感受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餐廳是提供飲食的場所,旅遊目的地的餐廳對旅遊者旅遊目的地選擇雖並不存在顯著性影響, 但對旅遊目的地的滿意度具有較大影響。

根據大數據分析,如圖2-5-5所示,高亮地區即餐廳聚集處,主要集中在北京、長三角、珠三角三處經濟水平發達、飲食多樣開放的地區,以及由於近年美食節、火鍋城等美食形象宣傳和川菜的流行普及而聞名的川渝地區。

圖2-5-5 中國全量餐廳分佈散點圖

三、麗江文旅資源盤點

麗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三大世界遺產。 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麗江古城、玉龍雪山、虎跳峽、老君山、束河古鎮等衆多知名旅遊景點。

1、景區

圖3-1 麗江市景區空間分佈熱力圖

由圖3-1可以看出,麗江全市旅遊吸引物主要集中在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和永勝縣附近。

2、住宿

圖3-2 麗江市住宿空間分佈熱力圖

從住宿角度來看,麗江住宿業態主要分佈在城區及機場附近。其中古城區住宿數量892家、寧蒗彝族自治縣4家、華坪縣3家、玉龍納西族自治縣3家、永勝縣1家。類型主要以民宿/客棧、經濟型酒店爲主。

圖3-3 麗江市餐飲空間分佈熱力圖

圖3-4 麗江市餐飲種類分佈圖

從美食角度來看,麗江餐飲類型以傳統中餐廳業態居多,特色菜系以川菜、火鍋爲代表;本地雲貴菜系、海鮮類、清真類、時尚餐飲業態如咖啡廳等也有一定的佔比。

4、非遺

表3-5 麗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統計表

非遺方面,麗江幾乎每個鄉鎮都積澱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族文化寶藏。民族性和風土民情相融共生,哺育出了獨特而多樣的民間文化藝術形態,構成了麗江市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