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

“說起來,朕不是準了你十幾日的假,許你四月初一再入宮來,那你今日回宮做什麼?”允熥忽然問王喜道。

“官家,奴才被母親趕回來了。”王喜苦笑道:“奴才的母親認爲這非年非節,一個做奴婢的人怎麼能不服侍主人呢?奴才勉強在家待了兩日母親就非要讓奴才回宮服侍官家。”

允熥不太能確定他這到底是實話還是哄自己高興亦或是其它,不過就算他在哄自己高興,只要他把定對宦官權力的限制也沒什麼。

“所謂君無戲言,既然朕給了你假,你就放心回去歇着,伺候老夫人便是。老夫人問起來,你就說是朕說的,讓你回家。”說完這話,允熥想了想又道:“你去藥房,再取一支人蔘,帶給老夫人。”

“多謝官家恩典。”王喜馬上跪下說道。

“行了,你回去吧,好好侍候自己的母親。”允熥說道。

王喜又站起來行了一禮,躬身退下。

說過此事,允熥站起來伸伸懶腰,想到剛纔接見楊峰與曹行二人前看到的奏摺正要宣曹徵覲見,忽然有小宦官通傳:“官家,冬輔官解縉求見。”

“讓他進來吧。”聽到解縉求見,允熥馬上知道他是爲何而來,吩咐道。

解縉隨即帶着中書舍人楊士奇、楊溥與金善走了進來,手裡還捧着許多文書,看到允熥後馬上彎腰行禮道:“臣解縉(楊士奇、楊溥、金善)見過陛下,因許多文卷在身,請恕不能行全禮。”

允熥沒在意他們行禮的問題,直接問道:“這可是今年會試的試卷?”

“啓稟陛下,此爲今年會試臣等擬定的錄取的一百零七名貢士的三科試卷。其中十四省一直隸一百人,岷藩一人、英藩一人、秦藩一人、蘇藩一人、宋藩一人。永藩、洛藩、蒲藩因本地讀書人稀少,未派人應考此次會試。另朝鮮、琉球、扶桑等番國併爲一榜,文采可比各省錄取貢士最後一名的有二人,朝鮮一人、琉球一人。”解縉說道。

大明現在科舉考試採取分省錄取制,每省若干名額,合計一百個,若是一省錄取的最後一名有並列的,且閱卷官們爭執不下,可以都錄取。

此外,幾個已經冊封的藩國每藩每年固定有一個貢士名額,也可並列;海外番國的人也可以來參加大明的會試,水平在大明錄取的貢士文采最差的那人之上的就可以被錄取,但人數控制在五人之內。

允熥讓小宦官接過試卷放在桌子上,自己走過去坐下,一份一份看了起來。

允熥掀開頭一份試卷,先大略看一遍經義的幾篇文章,主要看看閱卷官的評語,就將經義試卷放到一邊,看起了策論。翻開試卷,只見頭一頁的第一行赫然寫着:“天不生太祖,蓋萬民如盲。”允熥繼續向下看去,就見到這篇千餘字的文章大多數文字都在拍朱元璋的馬屁,不覺皺了皺眉。

他將這篇文章看完後,翻開第二份策論文章,見到頭一行寫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繼續看下去,是一篇論述歷朝歷代的進入中原的胡人所作所爲的文章,最後得出結論:胡人皆不可信,當慎用之。

看着這篇文章,允熥雖然鬆開了緊皺的眉頭,但從他的表情來看,還是不太滿意。

解縉在允熥審閱試卷的時候,雖然站在一旁,但一直偷偷地看着他的表情。他見允熥的表情不算太好,心裡打鼓:‘難道我沒有明白陛下的意思?’

……

……

而就在允熥審閱會試試卷的同時,在離京城數百里之遙的蘇州府產業園區衙門裡,一個身穿一身布衣的漢子匆匆走進一間房屋,對屋內一人說道:“老爺,今年會試的題目下官已經取來了。”

一個三十多歲、身穿一身六品官服的男子站起來,從他手中接過文卷,也來不及說話,就將文卷放到桌子上,攤開看了起來。

前面的幾頁都匆匆略過,他迅速翻到策論那一頁,只見上面寫到:

策論題目其一:史料所載,金泰和七年(西元1207年)有民戶七百六十八萬,蒙古興兵後,至金亡之天興三年(西元1234)僅有民戶八十七萬;宋嘉定十六年(西元1223)有民戶一千二百六十七萬,至宋亡之祥興二年(西元1279),僅存民戶九百三十七萬。

至正四年(西元1344),黃河決堤,朝廷徵發百姓治水,嚴苛異常,百姓多有累死者。

是年,江淮間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

策論題目其二:亦思巴奚之亂。泉州故多西域人,宋季有蒲壽庚等,以平海寇得官。景炎間,益王南巡,駐蹕泉州港口,張世傑以淮兵三千五百授壽庚。益王篤臨城,壽庚閉門不納,盡殺宋室在泉州者三十餘人,並淮水軍無遺者。與州司馬田真子詣杭州,唆都降之。張世傑回攻九十日不能克。元君制世,以功封壽庚平章,爲開平海省於泉州,一時子孫貴顯冠天下,泉人被其薰炎者九十年。

……,至是,元政衰,四方兵起,國命不行,其婿西域那吹兀吶襲作亂,福州行中書省,奏檄潯美場司丞陳玄、涌場司丞龔名安,合兵討之。……,是役也,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閉門行誅三日,民間秋毫無所犯。

發蒲賊諸冢,凡蒲屍皆裸體,面西方,伊橚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屍於豬槽,報在宋行弒逆也。洪武七年,高皇帝大赦天下,聖旨:獨蒲氏餘孽悉配戎伍,禁錮,世世無得登仕籍,監其禍也。杜子美詩云:“羯胡事主終無奈。“誠哉言也。

這人將兩篇題目細細的看了三遍,又想了一會兒,說道:“今年的題目應該這樣做。”

“什麼題目這樣做?”一人從門口走進來,對他笑着說道。

先前這六品官見到他,馬上行禮道:“蘇州府通判提調產業園區事,兼吳縣知縣楊子榮,見過知府大人。”

蘇州知府向寶隨即回禮。待答禮完畢,向寶一眼看見楊子榮攤在桌子上的文卷,笑道:“楊通判果然也在看今年的會試試卷。”

“下官也是進士出身,自然每年都要看一看今年的會試、殿試試卷。何況自從建業貳年已來,陛下親自出策論的題目,可以從此看出陛下當下最關心什麼,所以臣讓人抄了會試題目過來看。”楊子榮說道。

‘你也要憑藉這些來揣摩陛下的意思?’向寶本想將這句話說出來,但最後還是沒說。這話頗有諷刺楊子榮被派到蘇州府看似受到重用但遠離朝堂的嫌疑,他和楊子榮又沒有多大矛盾,還是少說幾句。

“吾亦命人抄了今年會試策論題目來看,有些思量,但卻未敢保準,這次來,就是想問問楊通判,今年的會試策論題目陛下到底是何意?”向寶說道。

楊子榮思量片刻,覺得自己平日裡產業園區的事情還多有賴於他,還是不得罪的好。但他卻說道:“向知府,在下雖有所猜測,可也不敢保準。”

“這吾也知曉,你只管說你的,即使與陛下的本意不同,也無妨。”向寶道。

楊子榮再三說自己的猜測未必準確,得到向寶的反覆保證後纔出言道:“向知府,若是常人來做這二題,頭一篇文章多半會頌揚太祖皇帝,第二篇文章多半會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等話語。”

“這麼,這麼寫不對?”向寶問道。他也是這樣理解的。

“向知府,依在下看來,若是要得陛下青眼,須得如此立意。”

……

……

允熥看了十二份試卷,見和自己想的差別有些大,放下試卷,對解縉等人說道:“這些會試試卷朕暫且不看了,你們回去再對策論進行評定。”

解縉當即躬身說道:“臣愚鈍,難以明白皇上的意思,還請明示。”他身後的楊士奇、楊溥、金善三人也躬身這樣說道。

允熥掃了他們幾眼,忽然想到一人,心道:‘若是楊子榮在此,一定能明白朕的意思。解縉雖然聰慧,但政治頭腦不行。’

“解卿,這頭一道策論題目,用太多的言語稱讚先帝的,一律排到中間。這道題不需要舉子們引申太多,只要他們說蒙古人如何殘暴就好。”

“第二道題,不要泛泛的談什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幾年屢次生事,意圖對大明甚至對朕不利的蠻夷是什麼人?是天方教徒!”

“先有洪武末年滿者伯夷不尊大明號令,進犯三佛齊,後有撒馬爾罕國奸細勾結滿者伯夷國之人意圖在廣州暗害朕,中有國內的色目人在安南造反,更不必提題目裡寫的也是天方教徒。如此清楚明白的事情,還要朕提醒?”

允熥出頭一道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告訴百姓和士紳,蠻夷之人入侵中原,可是要對漢人進行大規模屠殺的,十個人裡面有九個會被殺掉。所以大家再面對蠻夷入侵的時候,一定不能以爲可以當順民活下去,當順民也活不下去!所以答題的人只要緊扣這一主題就好,若是引申不到第二點,說蒙古人有多麼殘暴就行了,不需要拍朱元璋馬屁。

第二題就是爲同撒馬爾罕國見仗做輿論準備了。儒家傳統上是反對打仗的,即使孔子的本意也反對不義之戰,所以爲了儘可能多的消除朝堂上的反對之聲,就要多做輿論準備。

兩道題結合在一起看,就是告訴士紳百姓若是讓撒馬爾罕國打進中原,百姓要遭受怎樣的種族滅絕似的屠殺,從而對撒馬爾罕國心生恐懼,支持朝廷同它打仗。不過這個引申寓意因爲以前從未有過兩道題結合一起看的先例,恐怕沒有舉子能答出來,他也就不做要求。

經過允熥這麼一番解釋,解縉明白了他的意思,馬上連聲說自己愚鈍,隨即上前將試卷都抱了起來,又躬身行了一禮,與楊士奇等人退下。

……

……

楊子榮將要如何回答這兩道題和向寶解釋清楚,向寶攆着鬍鬚說道:“原來這題目中還有這些道道,若是吾今年考會試,多半中不得貢士了。”

楊子榮張了張嘴,最後什麼也沒說。向寶早已爲官,也不需要參加科舉了,也不必安慰他。

向寶又問了幾個自己不太理解的問題,得到楊子榮的解答後,想到一事,思量了一會兒,嘆了口氣,小聲對楊子榮說道:“楊通判,你這些日子最好小心些,分巡蘇鬆的鄭按察,最近可得了一些風聲。”

‘按理說我不該提醒他。可他在蘇州,將園區與吳縣打理的都十分不錯,若是因此被罷了官,太可惜了。只盼他能悔改。’

……

……

下午允熥剛剛睡醒,起來穿好外衣正要去前殿批答奏摺,解縉就又帶着一百零七份試卷來到乾清宮,請允熥審閱。

允熥有些驚訝的說道:“近三千份試卷,如何在短短的兩個時辰重新挑選出一百零七份上榜的?還排定了名次?”他隨即狐疑的盯着解縉問道:“解愛卿,你莫非只是依照策論的文章立意重新排的名次?”若解縉真的是這樣做的可不成。立意雖然重要,但文采和文章的邏輯性也同樣重要。

“啓稟陛下,”解縉說:“臣身爲此次會試的提調官與策論閱卷官,三千餘份試卷的策論均記得寫的大概是什麼,所以能夠在兩個時辰之內將這一百零七份試卷挑選出來。”

“若是陛下不信,可以派人挑選幾份被臣等評定爲落榜的試卷,與這些試卷比較,文采可有比得上的。”

“這就不必了,朕當然信得過愛卿。”允熥雖然心裡有所懷疑,但也不會當面表露出來。反正等榜文公佈後所有的試卷都可以被士子任意查閱,不急於一時。

允熥之後將這一百零七份試卷全部看了一遍,又挑出幾份不太滿意的,讓將這一省排在稍後的試卷拿過來,經過比對選定上榜之人並排了名次。

“這個叫做周述的,自己是會元,弟弟也上了榜,這一家的家風定然不錯。周述還是江西的解元,若是再能中狀元,也是一門佳話了。”允熥忽然注意到了一對上榜的兄弟,如此說道。

“這也是陛下厚恩,纔能有此佳話。”解縉拍馬屁道。

允熥沒有接話。他只是隨口一說而已,就算再出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對他也沒什麼意義。不過他還是因此記住了周述兄弟。

第286章 酒爲媒介第351章 欲廢朱榑第1784章 工業時代——搗毀機器運動第1095章 更加瘋狂的計劃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903章 回京前的雜議第1090章 血色——不忍言第1183章 軍事改革——開端:文職武職第560章 杭州事第333章 過山東與白蓮教第1344章 南洋風雨——帶路黨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15章 賜名朝鮮第1656章 巴布納——合圍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736章 扶桑武士與西方後裔第1143章 懸賞第1540章 其他更值得關注的事情第191章 國家的分析第511章 再吩咐與見駕第1256章 婚禮之前第764章 李家懷疑第1166章 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088章 內亂第1035章 鐵門關第222章 軍醫系統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1161章 事情第857章 南定——目標是哪?第1777章 第四件事與李泰元求見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845章 安南士紳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1320章 金融改革——爲什麼第76章 走進科學第643章 南婆羅洲第1553章 印度之戰——夜色第699章 說第1751章 奧斯曼皇帝的想法與文坻的應對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587章 恭貢子折第436章 終於完全結束第1323章 風雨,前奏第489章 胥史第1714章 王妃第1489章 路遇色目——前因後果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第185章 崩第1472章 類比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第900章 慶功宴——意外的人才第1155章 出征第434章 對於他們的處置第1213章 來頭第131章 三王齊至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118章 兗州事件——繼續調查第170章 砸玻璃第769章 大案——中邪第868章 反應第296章 羣臣宴解縉招嫉第1035章 鐵門關第1406章 接見——歐洲的書籍第795章 諸事第79章 下鄉進村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1434章 [免費]處置第601章 競買第1402章 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法第867章 又一份捷報第408章 德州之戰(四)第603章 杭州與西安第479章 科舉(完)第422章 洛陽發現第1817章 大結局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1399章 李案的終結第1426章 好奇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776章 解惑(一)第779章 大案——招供第1325章 漢洲攻略(一)第1481章 天文學大發現——夜觀天文第177章 端午第1443章 對歐洲的謀劃—熱那亞的解釋和原因第1273章 家話第1148章 佛教爭端第98章 議婚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1247章 允許勳貴經商?第731章 征討安南——準備和計劃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番外23:我說了真話你也不會相信的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121章 兗州事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