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初議改封孔氏

“這麼說,理學派已經一蹶不振了?”允熥問面前的陳瑛道。

“陛下,臣探聽得宋麟宋學士已經打算辭官歸隱了,其餘數位理學派的大儒也沉寂下來,即使不辭官,也不會再說什麼。”

“許多年輕並且在仕途上想要更進一步的人紛紛轉頭其它學派,宋麟等人想要在招納學生也很不容易,理學派應是難以再興了。”陳瑛道。

允熥吐了一口氣。這件事做完,他總算了了一件心事。

“不過,這個叫做周述的人,到底是真的如此想的,還是有意爲之?”允熥忽然想到了在理學派快要完蛋的時候,站出來引用孔子的話保全一部分理學有益的觀點的會元周述。

當時即使周述不站出來,他也會指使其它的人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保全理學派的一些東西,所以周述到底是看穿了自己的想法,還是真的和自己想的一樣?

陳瑛當然不敢接話,只聽允熥繼續說道:“現在朕也不敢斷定,只能讓人去查一查了。另外金善等人都是江西人,解縉更是周述的同鄉,過去他們都有所交往,應當會知道一些他的過往。”

將此事思量已定,允熥擡起頭對陳瑛笑道:“陳愛卿辛苦了。”

“臣下爲陛下做事,乃是理所當然,有何辛苦可言?”陳瑛馬上低頭說道。

“即便如此,有功豈能不賞?陳瑛聽賞。”

待他跪下後,允熥繼續說道:“朕口諭,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瑛中順大夫階,升授中憲大夫,賞賜黃金百兩,上用綢緞十匹。”他指使陳瑛參加儒學辯論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可以公開賞賜。

“臣謝陛下隆恩。”陳瑛磕頭道。但隱隱有些失望。最近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缺,他本以爲自己能夠頂上去的,卻不想陛下並未提此事,可見是不打算提拔自己了。

不過他馬上想到自己被任命爲正四品的左僉都御史才兩年,資歷太淺,之前還有通燕的嫌疑,貿然升上去確實容易引起非議,就釋然了。陳瑛雖然是一個對升官非常熱枕的人,但很會適應環境。現在的大形勢是穩定,不僅大臣們在經過洪武朝的統治後暫時嚮往穩定,皇帝出於對帖木兒戰爭的考慮也趨向於穩定,所以皇帝現在不提拔他也可以理解。

允熥又勉勵他幾句,讓他退下了。但在他退下的過程中,卻一直盯着他的後背。

與陳瑛自己分析不同的是,允熥之所以這次沒有提拔他,還有其他原因。

允熥現在已經看透了陳瑛的本質,是一個對權力十分熱枕、並且沒有堅定信念的人,他若得勢,一定會爲鞏固自己的權勢而在政治鬥爭中採用殘酷的手段,廣泛株連。

而允熥自己則盡力不在政治鬥爭中過多牽連,雖然對犯錯的本人允熥會十分嚴厲的處置,但不會非要製造出一堆同黨來。所以對於陳瑛他既要用,也要壓制,更加不能讓他躥升的太快。

‘等你坐滿六年任期後,朕再升你爲正三品的官。’允熥想着。

考慮過陳瑛之事,允熥擡起頭問黃路:“山東孔家的孔公鑑可到了宮中?”

“陛下,衍聖公已經入了宮,正在外面候着呢。”黃路答道。

“讓他進來。”允熥吩咐道。

不多時,孔公鑑走了進來,與他行禮完畢後,允熥又與他寒暄一陣,說道:“朕有件事,要交給昭文來辦。”

孔公鑑心裡打鼓。他們孔家雖然世代承襲衍聖公至今已經四百多年,但都是虛職,只管着曲阜一個縣,歷代也都是將他們家當做招牌,如今大明的皇帝要讓他做什麼?

可無論讓他做什麼,他也不敢不應,只能說道:“但請陛下吩咐。”

“近日京城的儒學大師互相辯論,朕也多看了幾遍《論語》,見到其中有‘子曰:有教無類’之話語,感慨頗多啊。”

“今我大明剛剛平定安南,當地仍舊有些不寧;但安南百姓又與其它蠻夷不同,十分心向儒學。孔子既然有有教無類之語,朕欲讓昭文帶領族人遷居安南,教化安南百姓,如何?”

“陛下,臣自當遵從祖上的遺志和陛下的旨意,但我孔氏時代廬墓俱在曲阜,吾不忍使得祖上無人祭祀,是以不敢奉詔。至正十九年元世祖命思魯公回曲阜承襲世爵,但思魯公因廬墓在衢州而寧願捨棄世爵守護廬墓,臣亦如此。”過了一會兒,孔公鑑說道。

“這個簡單,你孔氏一族留下幾戶人家侍奉先祖,曲阜知縣仍舊由你家世襲,不就可以兩全其美?”允熥又道。

孔公鑑心裡打突,勉強鎮定下來辯解幾句,中心含義就是不願意去。

但隨着允熥說話的語氣越來越不善,孔公鑑心裡也越來越害怕。‘是不是將衍聖公的世爵讓給弟弟,讓他去安南教化當地人?我留在曲阜世襲知縣?’他在心裡想着。

當他越來越害怕,要將心中所想說出來的時候,忽然允熥展顏笑道:“朕也知曉你們孔家人世代孝順,不願遠離先祖廬墓。”

“既然如此,衢州還有一個孔氏南宗,朕決意加封其現今家主孔希路爲世襲五經博士,去安南教化百姓。”

“陛下英明。”孔公鑑鬆了口氣,馬上跪下說道。

“不過你們北宗也不能讓南宗專美於前。朕聽聞你還有一個弟弟,熟讀經典?”允熥又道。

“是,陛下,臣有一弟名曰孔公常,精擅經典。臣等二人爲先父僅有的子嗣。”孔公鑑答道。

“既然如此,就派他到安南輔佐孔希路。”允熥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孔公鑑猶豫了一下,躬身答應。允熥又和他說了幾句話,讓他退下。

待他退下後,黃路想着王喜出宮前的吩咐,大着膽子問道:“官家,爲何不將衍聖公封到安南?剛纔奴才看得出他已經不敢再與陛下爭辯了。”

允熥果然如同王喜所說的那樣沒有生氣,反而解釋道:“一者,孔公鑑現在並無過錯,朕貿然改封,恐怕會引起動盪,而朕現在最不願意的就是動盪。”

“二者,朕將來還有更加合適的地方,加封衍聖公。”

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869章 同樣過年做的事情不同第1295章 比試騎馬與怒髮衝冠的方孝孺第450章 得知意圖東侵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1391章 庭前辯論第75章 常母密談第1684章 會有多少人第1257章 說話囑咐第1318章 金融改革——勳貴們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諾第1693章 什麼,朝鮮改立世子?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737章 色目後裔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901章 慶功宴——雜談結束第1523章 朕之想法與諸位愛卿均不同第670章 攻緬——殺第977章 兩地第241章 國事家事第305章 見水師副將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第1094章 僥倖逃脫的人第1032章 最慘烈的一戰——守住了第1775章 文坻第三事——張碳的任命第228章 文學泰斗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第128章 家書與離開兗州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1654章 巴布納——阿洪國第24章 重陽節——最後:藍常密會第418章 封賞與處罰第1778章 竟然有人在研究水火之力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第589章 湘王第938章 黎澄第1166章 前所未有的重要事情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第739章 色目後裔(完)——儒學第320章 內宮貪腐案(四)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第1395章 結果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277章 文武人才第419章 處置的決定(補昨日欠章)第349章 文會的意外第600章 三家第882章 終於要解決這個久拖不決的案子了第1685章 行刑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902章 太着急了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125章 兗州事件——裝神弄鬼第148章 卡廷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181章 軍與監第1430章 卡斯蒂利亞人與英格蘭人第1720章 退休第1770章 高興的利奧諾爾第577章 傳道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747章 出巡兩廣——安南人的反應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1456章 忽然變得‘自大’第294章 四國使臣第620章 課程與世蔭第77章 兩個相關第119章 兗州事件——問題第1495章 蘇州驚變——莫名其妙的尋找第319章 內宮貪腐案(三)第1352章 南洋風雨——第三個法子第329章 保護軍婚條例第543章 拒絕與見面第225章 皇家學堂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第771章 大案——繼續第1522章 回賜第1271章 教子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677章 與明國決一死戰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114章 鳳陽與兗州之前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1464章 光榮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1019章 趕路第408章 德州之戰(四)第828章 多邦城——調兵第737章 色目後裔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933章 科學的開端續第350章 徐府與英王第90章 除夕宴第1735章 發現海盜船第631章 兩年前見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