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由此所引發的

允熥思考過帖木兒很突然但在預料之中的軍事行動後,一瞥眼看見王喜,就坐下和他隨意說幾句話,卻沒想到王喜十分嚴肅認真地和他奏報起事情來。他甚至使用了‘陛下’這個詞,而不是現在宮內的下人慣常使用的‘官家’二字。

“陛下,今日一早奴才和兄長出門,去集市上買些東西回來,就恰巧遇到了來宮裡見宸妃娘娘的徐景昌徐指揮使。他大約是清早去軍營裡有事,所以向宮裡過來的時候十分匆忙,沒走大路帶着幾個隨從從騎着馬從小路向宮裡趕去。”

“恰巧過一個路口的時候從側面一輛牛車跑過來,徐指揮使看見這輛牛車的時候大約已經來不及讓馬停下了,就直接撞了上去。”

“大約也是巧合,馬頭直接撞在了駕牛車這人的身上,這人眼見就身上冒血,性命垂危。可徐指揮使大約是着急,留下兩個隨從處置後續事情,自己駕着馬走了。若是這人最後活過來了還好說,但郎中沒能救過來,死了。”

“隨後的事情奴才也不太清楚,大約是這家人要的錢太多,反正那人的家人就鬧起來了,要去江寧縣衙門告狀;這兩個徐家的僕人態度也囂張了些,其中一人就說道:‘不論去哪兒告,我們少爺剛剛爲大明立下大功,你也告不贏!’”

“在場的百姓頓時氣憤起來,簇擁着這家人一起去江寧縣衙門去了,即使今日並非放告日也非要告狀。”

“江寧縣主管刑獄的典史與縣令周元商議一番,只能接了狀子,派人去魏國公府發傳票。魏國公府的門子倒沒敢輕舉妄動,只是推說現在家裡的主子都不在,讓他們明日再來送傳票。縣衙的警察也不敢得罪魏國公府,只得帶着傳票回去了。”

“徐景昌!你就不能讓朕省點心!”聽完王喜對此事的複述,允熥有些生氣的喊了一聲。

他今天上朝的時候剛剛誇讚了一番徐景昌,讓衆位大臣向他學習,結果他就來這麼一出,這不是讓他沒臉嘛!

罵了徐景昌本人幾句,允熥又斥責道:“他留下的這兩個僕人也是,既然是留下來善後的,就不要這麼囂張,這不是給魏國公府抹黑嘛!魏國公府在京城百姓中的名聲一向還不錯,這次就要被他們兩個給葬送了。”

“還有,現在徐家掌管家事的人是誰?徐暉祖的夫人?還是徐增壽的夫人?治家如此鬆懈!”

將徐家大多數人罵了個遍以後,允熥坐下來,想此事如何瞭解。

現在還是開國初年,要說勳貴世家沒有劣跡那當然不是事實,但公然害死普通百姓的事情,在京城還沒有發生過。即使幾年前藍珍的兒子藍明軒搶奪古董死了個人,也是那人想不開自殺,不是他殺了人。

雖然這次死了人是意外,但朝堂上的文官很可能拿這大做文章。自從他繼位這幾年,因爲戰事不斷,武將的地位與文官彷彿,但朱元璋當初定下的武將官銜虛高,至少比同等的文官高出一級來,使得文官比武將矮了一頭,文官們當然不滿意,隨時尋找合適的機會對付武將,建業三年初的彈劾風潮就是因此引起。難保這次不會有文官藉機生事。

想到這些,允熥就十分頭疼。平息文官們的不滿沒那麼容易,他現在也沒有足夠重要的事情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允熥不由得又暗罵了徐景昌幾句,隨後對王喜說道:“你馬上派人傳信給蹇義、黃淮,……,讓他們明日早朝的時候挑出幾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當堂奏報。”現在天色已晚,宮門落鎖,雖然他可以宣他們入宮商議,但半夜宣官員入宮,明天早上指不定被傳成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連太子已經薨了的流言都有可能出現,他還是決定不這樣做,在早朝的時候將此事拖延過去,等下了朝再與大臣們商議。

“還有,傳信給徐景昌,告訴他此事絕對不能輕忽,一定要妥善處置,朕不管他怎麼做,一定要讓那家人撤了狀子。”

若是平常的勳貴,他纔不會這麼關心此事,會讓有司該怎麼做怎麼做;但徐景昌是他剛剛稱讚過的人,讓景昌在文官們的彈劾中不得不丟官去職有損他的威名;況且還有宮裡妙錦的面子在。

王喜答應着,轉身下去吩咐幾個值守的侍衛傳皇上的口諭去了。過了好一會兒才返回。

允熥自己又將此事思量了一會兒,擬定了幾個應付過去的辦法記在紙上。

他又擡起頭吩咐了王喜幾句話,王喜一一答應。

說過此事,允熥正要回去歇息,忽然想起了他一開始說的話,問道:“你說有兩件事要奏報給朕,還有一件是何事?不會是另外一家勳貴的子弟的劣跡吧。”

“官家,並非是這樣的事情。而是另外一件事。”王喜隨即說起了這件事。

允熥聽罷,笑道:“原來是這樣的事情,確實有意思。”他忽然想到自己早就想做的一項改革,只是一直因爲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而沒有施行。但有了此事,他想要做的改革就可以施行了。

“王喜,你記下來,在朕處置過徐景昌之事後,提醒朕處置此事。”允熥吩咐道。

“是,官家。”

……

……

第二日果然有人彈劾徐景昌。京城雖大,但也不過是一座城池,發生的事情又是人人憤恨的權貴欺壓百姓,是以第二天上午就差不多傳遍全城,許多文官得知此事後紛紛上摺子彈劾徐景昌。還有一些文官如同兩年前一樣,彈劾了許多勳貴世家子弟,揭露了他們的許多劣跡,請求允熥懲處。

允熥自然不能一點懲處都沒有。他下旨讓徐景昌賠了那家人許多錢財,又十分大公無私的命都察院擬定對徐景昌的處置,待處置辦法擬定後,以徐景昌是大明的有功之臣爲由減輕了他的處罰;對於其他被揭發的權貴子弟,他也大多照此處理。

隨後他正打算用自己已經擬定好辦法來讓這次的彈劾風潮散去,忽然發覺,這次與上一次,卻並不相同。

第969章 計算第487章 再次出發第595章 應對第306章 元宵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689章 回到京城第399章 朱榑異變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901章 慶功宴——雜談結束第1287章 西方課先生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375章 兩地的變故(一)第1387章 過年後繼續關心李家的事情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747章 出巡兩廣——安南人的反應第837章 多邦城——繼續猛攻第768章 大案——猜測進展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學的早晨第1105章 伊吾慶功宴——開始賞賜第1747章 答應索菲亞與陛下的密旨第1030章 最慘烈的一戰——開始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1259章 翻開新一篇第163章 新人第1794章 姐弟感情與插曲第1325章 漢洲攻略(一)第571章 朝鮮勞動力第1671章 局勢到底有多差第498章 任官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969章 計算第1726章 凱瑟琳王后的決斷第262章 醫學進步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743章 講武堂和過去的麪館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1764章 做好迎接洶涌議論的準備第1707章 世子,世子第1466章 新任命第793章 大案——延後第1323章 風雨,前奏第439章 許久之前的南洋第一戰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365章 對陣第1199章 爲什麼一盤散沙第353章 徐南青第704章 晚會第161章 祖制第96章 爺孫相處——第二次第829章 多邦城——謀劃獻城第1273章 家話第1430章 卡斯蒂利亞人與英格蘭人第1659章 巴布納——擊破防線第989章 繼續接見番國第1524章 掛鉤終於掛上了第1073章 決戰——後撤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136章 襲擊將至第479章 科舉(完)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989章 繼續接見番國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358章 拿下調兵第840章 升龍第1294章 蕭家的應對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第909章 禮儀完全忘在一邊第1194章 封號與糧食第1382章 聯繫前文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81章 下基層下第757章 南巡——廣東事第1287章 西方課先生第473章 親子第1323章 風雨,前奏第1100章 戰烏魯木齊——死難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265章 突然的請求第565章 道理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第180章 突發事件第1462章 爵位改革與教徒的反應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656章 巴布納——合圍第880章 是急是緩第1064章 決戰——決戰第53章 麪館以及徐家初出場第1806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賢彩第78章 有人出城第1546章 印度之戰——軍械第1793章 選定張學熙番外5:分封制的變化三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824章 戰安南——結果第60章……陰謀——行動和解說第788章 大案——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