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

‘蜀秀才’朱椿說道:“我這做叔叔的可要反駁你了。這天下已定,四海之內雖偶有叛亂,但都是蘚粒之疾,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內修德政,同時防範北元起死回生而已,開疆擴土是很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很容易變成隋煬帝那樣徒耗國力之舉。”

允熥到了這時,反而不緊張了,回道:“十一叔說的有道理,不過侄兒有幾個問題請教十一叔。”

“什麼問題?”朱椿說道。

“一畝地的糧食產量,北方上田是二石(dan)左右,南方上田是四石左右,中下田當然更少。雖然因爲多年戰亂人口較少土地不夠精耕細作,但畝產增加的餘地也不大了,我說的可對?”

“確實如此。”

“侄兒並不清楚全國現在有多少畝耕地,但是如果疆土不擴大,耕地總數不會有多少增加的,我說的可對?”

“不錯。”

“畝產不會增加多少,耕地不會增加多少,那麼,如果疆土不擴大,全國的糧食總產量會一直不怎麼變化,侄兒說的可對?”

“對。”這時,好像有人想到了什麼,有點躁動。

“而在國家穩定,沒有大的戰亂的情況下,天下的總人口會不斷增加,那麼,總有一天,人口的總數會過全國糧食能養活的人口的數量,侄兒說的可對?”

“……你說的,我沒有現問題。”

“當人口過了糧食總產量能養活的最多人口的時候,就會有一部分人吃不上飯,這部分沒飯吃的老百姓會怎麼幹?總不會在家等着餓死吧。”

這時,已是全場抽氣聲,這個理論在後世因爲科技的快進步導致糧食產量提高的度很快(味道和營養就不要說了),以及各種合成食物的大行其道,已經不是特別正確了;但在這個年代,這個理論就是普世真理,是比後世的普世價值還要真的真理。

同時,在座的皇子皇孫還沒有像明末時期,大聲質問被俘虜的起義軍士兵爲什麼不在家餓死的2b文官那樣的傻叉,大家從自己的父親或者爺爺朱元璋同志的起家史就可以知道,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餓死,在所有人都吃不飽飯的時候,一場水旱災害就會導致大規模的起義,或者站在統治者角度,叫做叛亂。

連老朱都震驚了,他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但允熥提出來後,他竟然無法反駁。允熥的話中當然是有瑕疵的,並非每一個快餓死的人都會起義,還會有易子而食等做法;也並不是每一次起義都一定需要大規模鎮壓,可能幾十個飽餐一頓的衙役就能幹掉幾千饑民,類似的事情在他年輕時候見多了。

但作爲想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萬世基業的朱元璋來說,可能幾百年以後才危及大明江山的問題,他都想在他生前就留下解決方法。老朱這回認真地看着允熥,看他接下來會不會說出解決的辦法。

其實類似的想法古人也有,唐代就有過將狹地百姓遷往寬地的法令,但是古代從未有人系統的總結過這些社會學規律,也纔有了今天允熥裝逼的機會。從現場反應來看,效果非常不錯。

不過允熥一點輕鬆地感覺都沒有,因爲可以算是現在全世界第一**oss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認真地看着他,弄的允熥非常緊張,前胸後背的衣服上已經溼了一片,感覺好像去萬達應聘一個小職員結果萬達大老闆王**親自來面試一樣。

但是再緊張也得繼續說完啊!允熥又深吸了兩口氣,繼續說道:“所以孫兒以爲,以後僅僅是守成是不夠的,當然內修德政是必須的,但是繼續開疆擴土,獲得更多的肥沃的土地去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也是不得不爲的。如果不內修德政或過度使用民力,恐怕會像隋代那樣二世而亡。”

“但是如果死守祖宗的遺留而不思進取,則遲早會有起義來企圖推翻我大明。自秦代開創大一統皇朝以來,共有兩漢,李唐,趙宋維持時間較長,除了趙宋是亡於蒙古人以外,其他三朝滅亡之事均由民間造反引。”

“西漢哀帝時就有造反百姓,還放火燒了武帝的茂陵,動搖了西漢的統治,王莽篡漢實際上是給劉氏解了套,讓天下人以爲老百姓吃不上飯全是因爲王莽改制,這纔有了東漢建立;光武帝建立東漢,維持了一百六十年,就已經糧食不足,爆黃巾叛亂,地方上大封州牧,動搖了東漢統治,纔有後來魏武代漢。”

聽到這裡,數個人注意到允熥用了“王莽篡漢”和“魏武代漢”這兩個含義完全不同的詞語。‘允熥看來對曹操感觀不錯。’朱元璋想到。

“之後的唐代成立二百年多以後生了第一次大叛亂王仙芝黃巢造反,但唐代之前有過一次安史之亂,回鶻胡兵和三鎮之兵荼毒百姓,劫掠農民,人口銳減,直到數十年後才恢復。”

“所以爲了大明能不斷延續,要麼擁有更多的耕地以養活越來越多人口,或者讓增加的老百姓自己去番國找食吃。”允熥從另一個方面非常新穎的解釋了這幾朝幾代的滅亡原因,並且還有道理。

這時,朱元璋開口了:“你們覺得允熥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了嗎?”他面對着自己的兒孫說道。說這話時的朱元璋,非常認真,就好像是在與大臣們上朝,從沒見過朱元璋這個樣子的朱權朱允炆朱高熾,和本書的主角朱允熥都是瞬間感覺括約肌已經快要控制不住膀胱裡的液體流出來了(就是控制不住要尿了),只是僅存的理智仍然在使腦神經向括約肌傳達着‘堅守’的命令。

晉王朱棡說道:“允熥說的有道理,但是如果不斷擴張土地,如何保證這些遙遠的土地始終控制在我大明的手中呢?唐代向西擴張,曾將疆土越過鹹海,詩仙李白就出生在西域的西邊,但後來中原混亂,西域之地盡失,並且對西域的擴張也較大的消耗了唐代的國力,如何避免新得之地不失並且不消耗大明國力呢?”

這晉王也是有希望當儲君的人,自然要多多表現,並且晉王也確實很聰明,在別人還在思考允熥的觀點時,就提出了問題。

大家也都覺得晉王的顧慮很有道理,一邊自己想如何可以辦到,一邊看允熥有沒有什麼辦法,包括老朱。

如果有鐵路和電報,自然可以容易地控制很遠的地方。允熥想到。不過現在既沒有鐵路,也沒有電報,允熥也不確定如果現在開始加緊研究什麼時候可以研究出蒸汽機和實用化的電機(注1),所以不能說這個;遠西之地的白人通過允許殖民地的官員軍閥化的方式保證了殖民地不徹底脫離控制直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所以擺在朱允熥和大明面前的只有一種方式。

“回二叔的話,侄子想來想去,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分封,並且是如當年周武王那樣的裂土實封。”這話一出口,現場的所有人,好吧,只是朱家人,不包括太監,頓時齊刷刷地變了表情。這個回答已經出了他們的想象,在漢武帝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大一統思想下,所有人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都不會考慮到這一點,這是完全在他們思路範圍外的答案。

“這,這,我中華自當一統,豈可,豈可”深受儒家教育多年並真心喜愛儒家思想的蜀王朱椿下意識就蹦出這麼句話,不過他馬上頓住了,現在大明不就是實行了分封制嗎?他朱椿自己不就是一方藩鎮?雖然不是真正的裂土封疆,但現在也差不多,有獨立的軍隊,地方官府也是任意指使莫敢不從,和獨立的王國也差不多。其他的王爺或者王子也都反應過來了,真要是實封了,對他們可有好處。

糾結的反而是朱元璋同志。作爲一個連宰相分權都不能容忍,寧可自己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的皇帝,分封諸子於邊只不過是因爲他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兒子,並不是想讓兒子們如漢初那樣各自立一國,最後弄的像漢景帝時晁錯削藩叔侄相殘那樣。

允熥並不知道老朱在想啥,只是對蜀王朱椿說道:“十一叔,我中華在商周時期所據不過中原一地,乃分封諸侯于山東,北平(注2),山硒,三秦,湖廣,直隸,浙北,到始皇帝一統天下之時,各諸侯封地已全爲我中華之地,百姓已由華夷混居變成全爲我中華之民。”

“若行分封諸侯,當在邊遠非我華夏熟地進行,可使我中華土地大擴,即使中國(指傳統漢地的政權)式微,難道各封國不需要中華之民?並且,當年東周時期天子式微,諸侯混戰,最後秦國一統天下;如果秦國也是姬姓諸侯國是文王或武王之後,那麼難道不相當於周代再建,如光武帝建後漢一般?”

說道這裡,允熥覺得非常地口渴,停下喝了一大杯茶水。這茶真好喝啊,我在現代也喝過不少茶葉,從沒喝過這樣的,看來這是頂級茶葉了。把該說的差不多都說完了,心情放鬆下來的允熥想着。

щшш✿ тт kān✿ ℃O

===================================================

注1:實驗室的手搖式電機不具備推廣價值。

注2:這裡的北平指代燕趙大地,明代初年燕趙之地叫做北平布政使司。

第1190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登陸第270章 飛快的革新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033章 見到之後第552章 人選和人員到齊第868章 反應第1274章 再提足球第1035章 鐵門關第1462章 爵位改革與教徒的反應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190章 外國的反應和朱元璋時代的終結第153章 慶功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99章 通知第411章 北撤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1558章 增兵!第865章 在廣州過年(二)第1549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敗退與朱高旭的謀劃第277章 文武人才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434章 對於他們的處置第1124章 傅安(一)第503章 公佈改革第781章 大案——想法第828章 多邦城——調兵第314章 何榮與齊家第1314章 金融改革——貨幣兌換第1699章 理番院迎來了他們意想不到的頭兒第1462章 爵位改革與教徒的反應第472章 賽兒第385章 與平叛有關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1519章 發現第816章 戰安南——儀第1783章 格致院視察——爲女兒高興與長相第548章 高科技產業園區第1050章 最終決戰——鐵籠子第226章 東西藩國第781章 大案——想法第9章 謹身殿大討論——結尾第573章 巧合敵襲第1708章 父親和新世子找舊世子幫忙第869章 同樣過年做的事情不同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734章 武鄭敏瑤舉蘭福第878章 胡朝的末日——束手就擒第291章 家族宴第505章 編戶齊民第1328章 南洋風雨——借錢打仗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1073章 決戰——後撤第1110章 伊吾慶功宴——被動與主動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902章 太着急了第720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江州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1119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沙使第1279章 杭州事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188章 喪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悼念金庸第1541章 印度之戰——兩個人的商定第487章 再次出發第1181章 軍與監第62章 二十八日第1556章 印度之戰——目的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緒第1038章 鐵門關之戰——中者必異第1470章 大吵第1165章 未遂的造反第1195章 何爲人第632章 甘州城內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1305章 徐家商議第953章 婚姻第1405章 友情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番外19:奇怪的問話第989章 繼續接見番國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835章 多邦城——各種意外第1004章 面對危險的局勢第725章 探望和兩蒙古人第1172章 漂的緣故第542章 詳情與集市見聞第1376章 醞釀風暴第1402章 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