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謹身殿大討論——結尾

關鍵時刻還是朱元璋鎮定,在大家還回不過神來的時候,老朱問道:“七國之亂就不必提了,八王之亂也是不尋常的事情,但如果有諸侯像安祿山一樣謀反,怎麼處理?”這是今天老朱第一次提問題,可見他對這番話有多麼的重視。

允熥放下茶杯,又小心地組織一下語言,今天第一次回答老朱的直接問話,得保證一點錯沒有。他回道:“回皇爺爺的話,安祿山本身是胡人,又是當了菏北三鎮的節度使纔有實力反叛,如果玄宗任命他爲交趾節度使,他又豈有篡位之心,頂多是自立而已,也根本威脅不到中原,威脅不到大唐的江山。”

“如果某位叔叔或者兄弟被封到哈密,即使在中央的支持下打下整個西域,除非中原真的一片混亂,他又豈會有東進之心?如果中原真的一片混亂,那代表中央式微,他東進成功不就相當於再造大明嗎?”

回過神來的幾位王爺中,馬上有人注意到他剛纔說的是’叔叔和兄弟’。這是已經快把自己當成儲君的節奏了吧。慶王朱栴想到。不過他並不反感,自己是沒有可能當儲君的,而允熥剛纔提出的觀點或者說政策是最有利於諸王的,所以允熥繼位對自己最好,其他人未必會實行這樣的政策。

朱元璋又問:“那如何避免在擴土的過程中空耗國力呢?”

“先,當然是戒急戒緩。”允熥說道。接下來,他說起了邊際效應遞減理論。“其次,在戰國時代,秦國人口不千萬,卻能長期堅持六十萬大軍在外征戰;漢武帝時期全國五千多萬人口,能在保持對匈奴不斷進攻的情況下出動五十萬大軍進攻嶺南;到東漢時期,國家領土進一步擴大,但很難組織起數十萬大軍北伐;唐代疆域最遼闊,人口也越漢代,但幾次東征高句麗,北打突厥動用的軍隊都小於漢代出動人數;可見,隨着國家越來越大,官僚越來越多,國家能調動的民力反而越來越小。如果將某一地封給某位叔叔,因爲管理的地方小官僚少,他可以使其出動的民力一定遠大於在中央手中能出的民力,且百姓不至造反。這樣,就減少了國力的消耗。”

這個道理也不復雜,在場各人都明白,管理層越多,需要負擔的管理層花費越多,並且層級太多,**和對中央的命令陽奉陰違的情況也很難現,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在了中間管理層。如果分封后,這些弊端就可以部分避免。

大家還在消化今天聽到的觀點,包括老朱也一樣。朱元璋習慣性的看向門側,現自己的貼身太監李進忠站在哪裡,手裡捧着摺子。於是說道:“今天聊天的時間也不短了,就到這裡吧,你們各自回府休息去吧。”

衆人也反應過來,時間已經過去不短了,都有多半個時辰了,前幾天這時候大家早就散了。一個個站起身來,伸伸懶腰,按輩分年齡行禮告退。允熥作爲僅有的幾個小輩之一,順序當然排在了最後幾個。等他行禮準備出去時,已經接過摺子開始批閱的老朱讓等一下,等到所有其他兒孫都出去以後,對允熥說道:“允熥,剛纔你的話,是以前思考的,還是這兩天想到的?”

允熥回道:“舉的例子都是以前看到的,皇爺爺也知道我以前不愛讀書,今天說的史例什麼的已經是我所能記住的全部東西了;觀點什麼的大多是這兩天想的,還有剛纔受到幾位叔叔和兄弟的觀點啓想到的。”

老朱一說大家散了,回過神來的允熥才意識到,剛纔他表現的有些過了,真實的允熥不喜讀書,恐怕給大家的印象不像是能舉這些史例的人,現在只能盡力補救;還好平時允熥的想法就不走尋常路,所以想法和思考的角度不會給人太突兀的感覺。

老朱在他說話時一直在看着他,並且目光不像是在看自己的孫子,不過允熥沒擡頭不知道。朱元璋又道:“你今天回去後把剛纔說的話寫成文稿,明天寫完後我叫宦官去取。”

允熥答了一聲“是”,頓了一下,見老朱沒有別的吩咐了,行禮退下。

===================================================

其他人都走了後,老朱雖然在批摺子,但今天卻有些心不在焉。自從馬皇后死了以後,朱元璋還沒這麼心不在焉過。主要是今天允熥的觀點給他的“驚喜”太大了。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從沒有人想過的觀點擺在了他的面前,導致他雖然在批摺子,卻總忍不住想。

如果完全按照朱允熥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有三大優點:第一,避免了爲了削藩而兄弟相殘;第二,避免了因爲糧食不夠吃而亡國;第三,在中央政權崩潰時,有可能有諸侯國能再造大明,再不濟也有朱姓國家能存活。但是,理論畢竟還只是理論,實際執行中會生什麼問題,不好說;甚至可能理論中還有問題,只不過他現在沒現而已。

允熥今天說話時提到‘叔叔或兄弟封到哈密’的話朱元璋當然也注意到了,不過他不反感這點,當皇帝的人如果連這點氣概都沒有怎麼能當好呢!就憑允熥今天這個大家都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的理論,朱元璋已經把允熥作爲第一考慮的接班人了(允熥多半有班可接了),只不過他因爲以前從未把允熥當做繼任者考慮過,不知道他的處理事物的能力如何,下一步找一個合適的藉口把允炆和允熥都派出去處理一些事情,如果允熥太眼高手低的話也只就不行了。

心不在焉的批了幾份摺子,朱元璋也意識到了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推開摺子,一看時間也已經午時三刻了,於是叫太監去御膳房傳膳,自己踱着步子走出房間,走到平時吃飯的屋子。

吃飯時,朱元璋總感覺自己好像有什麼沒注意到的地方,心中總有一份隱憂,但不知道是什麼。吃完飯的朱元璋來到謹身殿西閣一間佈置的小巧別緻的屋子準備午休。

這時,老朱的另一名隨身太監蘇懷恩走進來,說道:“今天安排的私下注意三皇孫……”聽到這句話,老朱頓時睡意全無,因爲他終於知道自己的隱憂是什麼了!那就是允熥和以前不一樣了,變了,而且變化很大。

要不是皇宮之中,特別是文華殿在朱標去世前後,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進來個人,他都要懷疑允熥被人調包了!就是現在,他都懷疑允熥是不是被借屍還魂了。

不過按照流傳的借屍還魂的情況,應該沒有死人的記憶(作爲古代人的朱元璋當然想象不到來自六百多年以後的高科技魂穿是可以保留原記憶的);並且朱標死時允熥的悲傷不是假的,沒有人能在這上面騙過老朱。

朱元璋也搞不清頭緒,最終還是決定繼續觀察。“如果你真的不是允熥了,一定會有痕跡的。”朱元璋這樣想着。

第992章 關注點第921章 徐景昌不讓人放心第826章 戰安南——慢兵735章 兩方說話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1146章 供奉格魯派第621章 艱難的訓練第1437章 閒聊第284章 獨眼狼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599章 初到寶安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第561章 鬆綁第1190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登陸第417章 前世第320章 內宮貪腐案(四)第166章 新一年第1498章 蘇州驚變——造反第663章 攻緬——明吉斯伐修感謝和求訂閱第1771章 提前放出風聲第876章 胡朝的末路——遇襲第141章 戰——玉碎戰第57章 ……陰謀——一波第一第二折第828章 多邦城——調兵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4章 靈堂和送行第145章 卡廷——截第748章 雲南的兩個反應(五千字章節送給大家)第1111章 宴飲後的吩咐第1058章 最終決戰——真正的目的第1816章 大結局(上)第693章 海運和詢問(求訂閱!)第1441章 對歐洲的謀劃—三個共和國的要求第898章 慶功宴(一)第946章 初入市井第1744章 已經被遺忘的人第1061章 決戰——阻攔第537章 盤算與算數第1130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擴展第1章 混亂的穿越者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125章 兗州事件——裝神弄鬼第1352章 南洋風雨——第三個法子第642章 戲曲與歌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515章 管稅第1105章 伊吾慶功宴——開始賞賜第1660章 巴布納——妄想用騎兵來反擊?做夢吧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1270章 兒女第623章 郡主和王妃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諾第141章 戰——玉碎戰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1220章 軍事改革——四總部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1037章 鐵門關之戰——禮物第1683章 屠戮與生擒第262章 醫學進步第728章 對安南的決定第938章 黎澄第883章 百姓和各方的議論第443章 北巡——返程黃金命名與封賞第1121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絲綢之路第87章 講武堂——地理課先生第136章 襲擊將至第996章 玉佩第1021章 **主義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1420章 解釋與婚禮第416章 定性與尋人第481章 改任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1176章 出乎預料的任用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第623章 郡主和王妃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番外15:民衆的日子第1145章 接見宗喀巴(二)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1554章 印度之戰——夜殺第1466章 新任命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833章 多邦城——開打第134章 北平城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201章 定年號第920章 三藩之事第576章 封賞第654章 岷王——舞蹈第640章 旅店偶然第288章 追捕第368章 濟南城破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663章 攻緬——明吉斯伐修第246章 接旨第1041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轉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