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後續發酵

再說迴文華殿這邊。允熥回來後就一門心思在自己的屋子裡整理今天說過的話,其他一切計劃均取消。

文淵閣的呂妃今天在允炆和允熥去了後不久就打聽到今天一起去謹身殿的人不少,這才稍覺放心。但放心還沒有一個時辰,等允炆回來後把生的事這麼一說,頓時又緊張起來。

所有人都清楚,雖然這幾天朱元璋只是找兒子、孫子們閒聊,但是也是通過閒聊、談話在有限的儲君候選人:老二朱樉,老三朱棡,朱允炆,朱允熥中挑選最合意的人。今天允熥表了這麼一番富含道理,富含哲理,富含可操作性,富含……的話,並且陛下看起來也很重視允熥的觀點,他競爭儲君的能力大大增加。

但是呂妃對前朝的事無能爲力,後宮她也不敢暗害允熥。第一,老朱對文華殿不是完全放手不管的,特別是朱標死了以後更加強的對文華殿的監控;二是如果老朱只有允炆和允熥兩個候選人,那她博一把,就算被老朱現賜死了,朱元璋也只能立允炆爲儲君,自己就算死了也值了;但現在還有其他候選人,博一把的結果很可能是導致老朱連帶着厭棄允炆,爲他人做嫁衣。所以她只能是在與老朱不多的見面時候運用自己已多年不用的進讒言的本事,專業的、不留痕跡的、潤物細無聲的讓老朱意識到允熥的缺點。

另外就是,呂妃看了一眼坐在旁邊認真吃飯的允炆,另一點就是允炆好好表現了,呂妃相信做事自己的兒子絕對比允熥強(父母對子女總是信任的)。但是允炆現在的身體還需要多休息啊。

“允炆,”呂妃說道。允炆側頭看她。“吃完飯了以後好好休息。”允炆對於這沒頭沒腦的一句話很詫異,這話一般是平時吃完了飯才說的吧,不過他仍答道:“是”。

等吃完了飯,呂妃今天也沒陪着允炆回寢室,又囑咐了一聲就去找自己的‘智囊’了。

說完了宮裡,說說宮外。所有年滿十二歲的皇子都住在宮外,今天允熥提出了這麼驚世駭俗的觀點,大家都很有交流**,於是迫不及待地與自己的幕僚說起來,反正也不是需要保密的東西。這些幕僚聽了以後需要平復自己那被十萬匹草泥馬踐踏過的脆弱不堪的心靈,就去找自己在京的朋友去傾訴。一傳十十傳百,允熥和他的擴地足食,仿周封國的觀點就毫無預兆地成爲所有在京官員的關注焦點。

伴晚時分,一頂頂轎子或馬車在大街上急匆匆地來來往往,宵禁的時辰馬上就要到了,與友人討論過擴地足食仿周封國觀點的人一個個的急忙趕回住址,在洪武朝因私事違反宵禁的後果可能很嚴重,沒準朱元璋正處在生氣的時候就把你給流放了。但有一頂轎子卻不是回家的,而是來到了當朝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的府邸。

轎子在側門口停下,裡面走出一位七旬有餘的老者,原來是右僉都御史鮑恂。他大步走進府中,有兩名和他一樣七十多歲的老頭在一邊討論一邊等着他,看到鮑恂進來了,忙起身向他問好。鮑恂道:“浚仲,如孫,咱們三個也別講這些虛禮了,你們兩個也都聽說了三皇孫的擴地足食,仿周封國的觀點了吧?”

那個被稱之爲如孫的就是劉三吾,被稱之爲浚仲的就是國子監博士吳沉,他們三個就是現在在京官員中僅存的可以稱之爲大儒的三個人了。

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聽說過這三個人吧,其實劉三吾還好一點相對著名,他後來主持了洪武三十年的會試,這是明代第一場科考大案,他也因此而史書留名,以後會說到。

三人團坐一圈。吳沉說道:“我到了有一會兒了,跟如孫兄討論了一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代儒家學者都是支持統一,反對分封的,我們作爲當代儒學代表,在京的儒學大家,當然要明確表達反對封國,也反對不斷開疆擴土,窮兵黷武。

但是除去那些純思辨的東西不談(其實是作者不太懂),除了反對窮兵黷武這一點可以明確提出來並且理由充分外,其他的部分很難反駁。”

劉三吾接道“先,關於足食的部分根本沒有反駁的餘地,就是任何一個不種地的人都知道一畝地的糧食產量是有限的,挑那些小瑕疵反駁毫無意義。”

“其次,擴土這件事也難以反對,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和三皇孫的這部分觀點幾乎是一致的,當今聖上可不糊塗。

第三,反對封國這件事也可以說,但今天只有咱們三個人,就打開天窗說亮話,反對封國這件事是歷代皇帝堅持統一,又符合儒家的新思想(其實是利益)才成爲儒家思想一部分的,至聖先師(孔子)本來的思想可是支持恢復周制的,要是想不出明確的、無可辯駁的反對理由,對方完全可以用至聖先師的原本的觀點來反駁,當今聖上在這一點上會如何想不好判斷。”

聽了他倆的話,鮑恂道:“就沒有別的可說的了?”其他二人搖頭。鮑恂思索片刻,說道:“開疆擴土多半會變成窮兵黷武,虛耗國力,可以從這裡反駁,不過,有重複之嫌;還有就是封國的問題,可說本來天下尚且安定,但有封國狼子野心,趁北元進犯之時興兵,使天下大亂。”劉三吾道:“三皇孫的觀點裡說了,只在邊遠之地封國,比如哈密,關中土地貧瘠,已非秦漢之時的關中,從西域想經甘隴地區打到中原幾乎不可能。提提可以,但恐怕陛下不會認同的。”

讀者可能不明白了,這允熥提出的觀點聽着對國家有好處,他們也挑不出大毛病,爲什麼還要反對呢?這就是他們的私心了。

當然,他們的私心並不是針對他們自己。按照一般的標準來說,這三人都是品德非常高尚的人,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是鐵面無私的人。

他們所謂的私心是針對儒家的。在正常的大一統國家,武將的地位會不斷下降,而文臣的地位會不斷上升;但如果不斷擴張,那武將的地位會一直較高,甚至會壓倒文臣。

並且他們心中還有一個隱憂:在春秋戰國亂世的時候孔聖人的思想可不受歡迎,雖然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不可能現在就重現,但是作爲當世大儒,幾人當然會考慮這種事關儒家前途的大事。

但是三人討論了一會兒也沒什麼好主意,最後鮑恂說道:“咱們三個在這裡再討論也沒什麼好主意了,明天或後天早朝陛下一定會提的,到時候再說吧。”說着站起身來,跟兩位行個禮,轉身走了。

他作爲朱元璋捧出來作爲儒家旗幟的大儒,比一般小官還是有點兒特權的,比如不擔心宵禁之類的。

吳沉與劉三吾對視一眼,嘆了口氣,也起身走了。

===========================================================

這天晚上,朱允熥一直到很晚才把他今天上午說的話整理完,並完善了一下。等他都收拾好了,都已經子時(23點到1點)了,雖然現代人大多數都這個點鐘才睡覺或者還沒睡覺,但是在明初,基本上所有地方,除了打更(jing)的人,已經沒有其他活人還在活動了,就算是女支院等高級會所,該回家的也都回家睡覺了,沒回家的也都摟着姐兒休息了。

第二天允熥晚了一點起牀,不過仍然堅持在吃完早飯後去文淵閣騷擾允炆。可憐的允炆昨天也沒睡好!就是再仁愛謙讓的人,也對皇位是有野心的,允炆也想過當皇帝的事。

但是昨天允熥的一番話把他打擊的不清。一個平時讀書還沒自己十分之一多的人提出瞭如此前無古人的觀點,讓允炆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所以前半夜允炆一直處在自我否定之中;後半夜允熥通過回想皇爺爺和父王對自己的鼓勵和讚美總算回覆了一點信心,然後天就亮了。

但允炆不願意讓母妃擔心,就正常起牀。吃完飯剛打算回去眯一會兒,允熥就來了,允炆又不好把他拒之門外,強撐着應付允熥。他幾乎在允熥走後一瞬間就倒在了牀上。

今天允熥也是心事重重,要不然允炆如此明顯的表現他不會注意不到。從允熥那裡出來後他又帶着自己昨晚上整理好的內容前往謹身殿,在路上還不斷的在想:老朱到底是怎麼想的啊?會不會接受我的觀點啊?滿清編寫的明史的記載到底靠不靠譜啊?今天老朱在謹身殿有沒有召見什麼人啊?呂妃會不會決一死戰啊?文臣都會怎麼想啊?武將應該會支持我吧?不對,支持我的觀點不代表會支持我啊?等等問題,完全是一團亂麻。

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第1523章 朕之想法與諸位愛卿均不同第926章 場地乾清宮第1281章 安排第1168章 植物學家與出版第969章 計算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952章 閒不下來第973章 訓話第913章 對戰程朱理學(二)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87章 講武堂——地理課先生第174章 文華殿東暖閣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1502章 蘇州驚變——李家的決斷第873章 來掙大錢的商人第1116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預想面對失敗的選擇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991章 第三個目的第870章 年後議事第1339章 漢洲攻略(八)第1779章 格致院視察——驚訝的張學熙第10章 後續發酵第557章 我來也第1229章 不要着急第96章 爺孫相處——第二次第531章 帶誰第1684章 會有多少人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267章 腦抽(補週六欠章)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1242章 真正的學校——課程設置第642章 戲曲與歌第192章 初議分封——西域現狀第584章 奴僕第1530章 醃菜指揮使第893章 朱贊儀的事情第569章 扶桑船隊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第214章 論跡論心第242章 不同的可能第577章 傳道第573章 巧合敵襲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1774章 文坻第二事——三浦友臻第589章 湘王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1181章 軍與監第1532章 問允熥該怎麼做第168章 海第1140章 臨危第951章 任官第1673章 三日後第172章 投奔第1356章 南洋風雨——滿者伯夷國的結局第1688章 商議與後患第269章 驚動第1535章 重見陽光第146章 卡廷——反轉第1470章 大吵第1468章 我喜歡誰?我喜歡你!第1456章 忽然變得‘自大’第620章 課程與世蔭第1778章 竟然有人在研究水火之力第801章 南巡——到瓊州第1336章 南洋風雨——左相前來第960章 政務官與事務官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1141章 善後第275章 改革與枉法第999章 來自撒馬爾罕城的決策——蒙古炮灰?第1539章 答應第333章 過山東與白蓮教第309章 何福與宋晟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1110章 伊吾慶功宴——被動與主動第1187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橫濱第1541章 印度之戰——兩個人的商定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第288章 追捕第617章 榮譽感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694章 朝鮮更換世子預備式第1721章 商議攻打埃及 正式開始了第980章 唱戲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第406章 德州之戰——預料不到的意外第1210章 由一個笑話所引發的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826章 戰安南——慢兵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第512章 軍中與繼續整頓第772章 大案——特別的時刻第756章 南巡——來到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