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海務院和新市舶司

允熥說道:“你們以爲,僅僅在上滬設立一個市舶司,足夠麼?”

“朕聽聞,很多南洋番國的商人都疑惑爲何不在廣東、鍢建二省開海,趙宋、蒙元二代可都是在這二省開海設立市舶司的。”

允熥這話的意思誰不明白?張彥方馬上說道:“陛下,臣以爲,廣東、鍢建一帶靠近南洋,而大明的番國也大多在南洋,再在這二省設立一個市舶司也是應當。”

楊任用略帶鄙視和驚訝的神情看向張彥方,非常驚訝竟然是他第一個說出了這樣的話。不過雖然張彥方是第一個出言贊同的,但他並非完全是在拍馬屁。

張彥方從兩年以前開始擔任上滬市舶司提舉,因爲他非常勤勞經常在市舶司內轉悠,有時也會接見一些勢力很大的番國商人,知道他們確實會抱怨爲何在上滬設立市舶司而不是在粵閩二省。他也思考過在這二省設立市舶司之事,所以此時自然而然的就脫口而出了。

不過不管張彥方是在拍馬屁還是怎麼,大家紛紛附和出言贊同他的觀點。

允熥一笑,說道:“既然諸位愛卿都覺得應該在廣東或者鍢建設立市舶司,朕就決定在廣東設立增設一個市舶司了。”

之後允熥揮了揮手,黃路拿上來了一副廣東省地圖。允熥將地圖鋪在桌子上,讓在場的官員都聚過來,右手拿起一根短短的木棍,在珠江出海口處畫了個圈,說道:“朕決定,這個新的市舶司就設在這裡。”

“這是?廣東東莞縣?”對全國地理十分精熟的王艮帶着疑惑的口氣說道。

“嗯是,這裡現在屬於廣東東莞縣。不過朕劃的這塊地方宋代時爲寶安縣。朕決定將這塊地方從東莞劃分出來,設置寶安市舶司。並且寶安市舶司從廣東劃出,不歸屬於廣東省管轄。”允熥說道。

這塊地方,當然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深圳了!具體的說是後世剛剛改開時設立蛇口工業區的地方。雖然之前廣東歷代市舶司都是設置在廣州,但允熥不習慣,況且深圳這個位置也不錯,所以允熥就效仿一位偉人,在這裡劃了個圈。

“陛下,之前歷代設在廣東的市舶司都是廣州同郭縣,爲何陛下要將市舶司設置在這裡呢?”楊任疑惑的問道。

“諸位愛卿,廣州是廣東省諸多衙門所在地,不管是徵地還是其他,盤根錯節的問題太多,不如在寶安一張白紙好作畫。”

“其次,深圳,不,寶安地理位置也不錯,位於珠江口,南來北往都很方便。”

“第三,若是市舶司設置在了廣州,朕又如何讓它從廣東劃出呢?”

最後一個理由允熥說的不是很清楚,但大家都明白了:若是將市舶司設置在廣州同郭縣,在關稅歸屬方面勢必會糾纏不清,關稅從所在縣、所在府到廣東省再到中央就不知道會漏下多少了;而現在上滬市舶司的關稅七成直入皇家內庫,三成入國庫,一分錢的損耗都不會有。

這時剛剛又研究了一遍地圖的王艮指着一個地方說道:“陛下,既然如此,爲何不將市舶司設置在這裡?這裡地近南海,連伶仃洋都不必過,豈不是更加方便番商?並且臣在家鄉時,曾經聽來過這裡的鄉親說過,這個地方港口很不錯,適宜爲市舶司所在地。況且這裡宋代時也是寶安縣的一部分。”

允熥順着他的手指看過去,見他所指的地方赫然就是後世的香港島和九龍一帶。

香港島的地理位置當然也很好,但因爲據說後世的維多利亞港是什麼三大良港之一,允熥覺得它更適合當一個軍港而不是開海通商的地方,已經計劃未來將南海衛遷移到這裡作爲俯瞰南海的重要軍事基地,那自然不會選在這裡爲市舶司所在地了。

“朕對於這個地方另有用處,不會在這裡設置市舶司。”允熥說道。王艮聽了允熥的話,也就不再說話了。

其他人都不是廣東人,也不熟悉廣東的地理,見唯一一個相對了解廣東地理的人不說話了,也不會說反對意見。

允熥遂說道:“既然如此,這個市舶司就設在寶安了。”

允熥體會了一把‘偉人在南海邊劃了個圈就改變了一個地方百姓命運’的爽快感,讓黃路將地圖又收了起來,開始商議人員構成和機構設置。

“朕決定改變現在的市舶司制度。首先,在中央朝廷新設立一個正三品的衙門,名稱爲海務院,主官稱爲院使,副官稱爲少使,左右各設一人,另有其他屬官。並且這個衙門不歸屬戶部管轄,直屬朝廷。”

“現在上滬市舶司名稱不變,官制不變,但歸屬海務院管轄。”允熥相當於增設了一箇中央總海關管轄各地的通商口岸。

“並且同時,撤銷上滬縣,將上滬縣除了市舶司所在地的其它地方重新劃歸松江府,但市舶司所在地的百姓歸屬上滬市舶司管轄,並且由市舶司衙門徵收這些百姓的商稅和處置百姓之間的糾紛。寶安市舶司設立時也照此辦理。”

允熥相當於將市舶司徹底獨立出來,不與地方上的衙門混同了。之前僅有上滬市舶司的時候,他還可以用上滬縣直隸京師來解決地方與朝廷爭權的問題,但設立寶安市舶司之後就不能這麼模糊下去了,總不能設置寶安縣也直隸京師吧?所以允熥就決定撤銷市舶司所在地的地方衙門,連百姓也不會管轄幾個,更是一畝田地都不會有。

至於地方官府會不會因爲摸不到關稅而抵制市舶司?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首先,這對地方官府的稅賦並沒有影響,反正之前就沒有關稅,以後也沒有也沒什麼;第二,各地的世家大族都會歡迎在本省設立市舶司,即使某些覺得市舶司應該設立在我家所在縣的家族,也要擔心萬一惹怒了朝廷讓朝廷一怒之下將市舶司遷移到臨省的問題,也絕不敢有什麼動作。

衆人也明白允熥的意思,所以無人反對。金善記錄下了允熥的決策,準備在合適的時機草擬聖旨。

第1800章 護衛統領與拜見朱榑第590章 薛救齊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84章 醒來第244章 向父親求助第1779章 格致院視察——驚訝的張學熙第1761章 蘇伊士截殺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第891章 再次見到未來的王妃第1405章 友情第1816章 大結局(上)第820章 戰安南——遇伏第1289章 應天鄉試第25章 立儲之兆第258章 車軌第203章 昊天玉皇大帝第408章 德州之戰(四)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968章 教育子女第168章 海第467章 幕後臺前第910章 與孩子們的重逢和一件馬上要處置的事情第359章 議進兵第1792章 敏兒的選擇第943章 兩個囑咐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第1213章 來頭第231章 比武第1070章 決戰——槍斃第1699章 理番院迎來了他們意想不到的頭兒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65章 充分準備第112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跪第601章 競買第1254章 農業改革——吩咐完畢第321章 內宮貪腐案(五)第231章 比武第1209章 賢才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1387章 過年後繼續關心李家的事情第768章 大案——猜測進展第299章 人物太多好難選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490章 薛氏第341章 講武堂人才與整頓第1350章 南洋風雨——援兵是怎麼來的第230章 正統與大廚第513章 懷孕與學習活動第329章 保護軍婚條例第240章 蛛絲馬跡和蓋棺定論第1410章 接見——稅警第608章 學校和秀才第803章 還是瓊州第1012章 母女第166章 新一年第649章 糧典婿第320章 內宮貪腐案(四)第734章 武鄭敏瑤舉蘭福第1698章 不知道是誰在騙我,只能再調查了第1364章 不同的想法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1503章 蘇州驚變——圍攻第515章 管稅第295章 重新思考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294章 四國使臣第1193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決定第1273章 家話番外8:曾經十分悲慘的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514章 偉大的管子第1451章 孩子—解惑第932章 科學的開端第1023章 守城——器械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第113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哦,漢人也曾經是白人?第1376章 醞釀風暴第1776章 解釋二三事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589章 湘王感謝和求訂閱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03章 應酬後記第1477章 新的左相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766章 發現第1285章 兩個想要的技術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529章 喜脈第824章 戰安南——結果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第1515章 目的第1520章 猜到追擊第1章 混亂的穿越者第1226章 來京第1516章 抓人第133章 大雨落幽燕第1226章 來京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