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絲綢與糧食

不知不覺,時間已到午時。張健帶着允熥來到位於北市東邊兒的一處地方。允熥還未走近,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對張健說道:“這是,北市的飯館所在之處?”

“是,大人,”張健說道:“北市的番商禁止離開南北市,有些番商也不做飯,總不能讓他們捱餓,所以張提舉就在北市劃出這麼一塊兒地方,允許各國的商人開設飯館,供應番商吃飯。一開始只是大明的人在這裡開飯館,後來番國的人也來開。”

“臣之前也在幾個地方爲官,巴蜀、湖廣、廣東都待過,但這裡的菜式一多半都沒見過。”

聽他這麼說,允熥也饞了起來。很多從未品嚐過甚至從未聽過的異域美食啊!簡直就是吃貨的福音。

允熥在這裡吃了許多東西,無數他兩世都沒有聽過的美食讓允熥大飽口福。當然,他還是很重視乾淨衛生的,挑選的都是張健說的比較乾淨的飯館。

吃飯的過程中張健十分激動。‘我這可是在陪陛下用膳啊!很多五品及五品一下的官兒一輩子就見過皇帝一回——金榜題名或者從國子監選官時,還有一些官員都沒見過皇帝,我竟然有福分陪着皇帝吃飯!’張健心裡想着。

下午允熥離開北市,前往南市。

南市和北市也沒什麼區別,只是一個以漢人爲主,一個以番商爲主罷了。況且來到大明做生意的番商也儘量與漢人一樣表現,基本看不出什麼區別。

只是南市的貨物允熥基本上都見過:都是國內產的東西,就算有一二出奇之處,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逛到買賣絲綢的店鋪地方時,允熥指着一個比較大的院子說道:“這是哪家商人的院子?他家佔了這麼多的店鋪麼?”

“陛下,這是以蘇州李家、湖州趙家爲主的數個商戶合夥開起來的買賣。他們家佔了總共三十個絲綢店鋪中的十六個,所以可以在南市中蓋起這麼大的院子。”張健掃了一眼,就知道是哪家。

蘇州李家、湖州趙家和杭州蘇家,是允熥知道的大明絲綢業最大的三個商家。其中兩個家族聯合起來,佔一半多的店鋪自然不奇怪。

允熥親自走進去看了看,裡面客人還不少,不一會兒就定出去了數百匹綢緞。

忽然一個精壯大漢走了過來,先對張健行禮道:“草民見過張提舉。”

張健說道:“起來吧,不必多禮。蕭掌櫃的,怎麼從後面出來了?”

“聽夥計們說張提舉過來了,自然要來拜見。”蕭卓笑着又對允熥說道:“不知這位大人是?”

允熥說道:“我是陛下身邊的中書舍人,代陛下前來巡視市舶司。”

“見過中書大人。”蕭卓又行禮說道。

“免禮。”允熥說道。

蕭卓有些納悶:這七品官兒怎麼比張健這六品官兒更有官氣?不過隨即就釋然了:皇帝身邊的,自然不同。

允熥隨後問了些問題,蕭卓半真半假的回答。不一會兒,李泰元等人也先後過來,拜見張健和允熥。

允熥模仿後世的國家領導人說道:“你們每賣出一些貨物,國家就可以收到一些關稅,所以你們這些在市舶司的商人,對國家也是有貢獻的。管子當年有言:……”

允熥說了一大堆話,最後說道:“你們要是有什麼問題,可以和市舶司的官員們說,也可以現在和本官說。”

在場的幾人都被允熥說的話弄得很是激動。自從戰國亂世之後,歷代均視商人爲五蠹之一很是鄙視,尤其以官員爲首。現在有一個官員肯定了他們的貢獻,雖然是小小的肯定了一點,也讓他們激動不已。

李泰元聽了允熥最後的這句話,情不自禁說道:“陛下,臣爲蘇州李氏族人,我李家以綢緞爲主業。既然以綢緞爲主業,就需要很多次等的田地種植桑樹得到桑葉。”

“但現在朝廷田地只收糧食爲稅賦,所以種植桑樹的農戶只能拿錢去購買糧食,這導致他們擔負的稅賦比一般種植糧食的農戶要高。”

“中書大人,可否向陛下進言,以後種植桑樹的農戶依照土地面積,直接繳納銀錢爲賦稅?”

不過李泰元雖然炸着膽子說了這個問題,但他說完就後悔了:當官的不過是客氣一下,自己竟然就當真了!他在心中祈禱這個官員不要因此記恨李家。

允熥一開始的回答不出預料:“還是繳納糧食爲賦稅較好。朝廷上也需要大量的糧食。”

“但,”允熥之後的話大出他們預料:“買糧食,也不必侷限在江浙,可以從海外賣糧嘛!”

“從海外買糧?”數個人疑惑地說道。

“就是從海外買糧。南洋之地極其富庶,本官聽說有些地方糧食一年三熟。當地的人又少,糧食的價格極其便宜;算上路費,也比江浙一帶的糧食便宜。你們李家何不嘗試一下,從南洋購買糧食納稅?”允熥說道。

他早就想和大商戶說這件事了,只是在蘇州時李家和尚家的家主都沒有提到此事,他也不好讓楊子榮提;正巧到了上滬市舶司遇到這個問題,允熥就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了。

在場的幾個人都是心思玲瓏剔透的主兒,聽了允熥的話,第一時間想到:這是不是皇帝陛下之前說過什麼,想讓某個大商人從南洋買些糧食回來試驗一下,所以這個中方舍人提到了這個方法?

那既然是皇帝陛下的意思,哪怕南洋的糧食比江浙還要貴,也要嘗試一把。

幾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蕭卓,蕭卓也明白他們的意思:只有他曾經在海上闖蕩過有海商的人脈,可以試試從南洋買糧食。

蕭卓躬身說道:“中書大人,草民定當從南洋買些糧食回來。”

允熥看蕭卓的反應就知道他誤會了,不過他也沒有解釋。他們誤會這件事情對於他的謀劃沒有壞處,就讓他們誤會下去好了。

允熥反而還似是而非的又說了幾句話,讓他們更加誤會。

等允熥離開了他們的店鋪,李泰元馬上對蕭卓說道:“蕭兄,只有你有海上的門道,聯繫聯繫從南洋買糧食過來。”

蕭卓也當仁不讓:“包在我身上。只是我的老關係都在寧波,我需要去一趟寧波。這裡的生意就讓幾位多費心了。”

幾人又商議幾句,蕭卓是說幹就幹的性子,到後面挑和他一起去寧波的人了。

第301章 告誡與兒女第1656章 巴布納——合圍第840章 升龍第1753章 一個人的日記——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第543章 拒絕與見面第343章 安王府第501章 黑社會的末日第1041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轉換地方第1692章 尷尬第948章 籠絡侍衛第850章 總之效仿就對了第1213章 來頭第1215章 徐府省親第1754章 一個人的日記——不用攻城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481章 改任第601章 競買弟669章 攻緬——被襲第120章 拿人第293章 接見使臣第51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時間緊迫啊番外22:女朋友與警察第857章 南定——目標是哪?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第1812章 與商人共天下?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第1201章 宴飲的最後第1489章 路遇色目——前因後果第682章 威信和武藝課第1724章 和母親的對話第1077章 決戰——烈士斷腕第887章 奸細案的波折第868章 反應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247章 鄭國公府第1656章 巴布納——合圍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767章 大案——衝着誰來第41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休息一下第1667章 巴布納——結束第317章 內宮貪腐案(一)第838章 多邦城——破城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1658章 巴布納——援兵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333章 漢洲攻略(五)第723章 不約而同——奪命第1444章 對歐洲的謀劃—對卡斯蒂利亞第1393章 擊鼓鳴冤與快速審理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863章 南定之戰結束了第277章 文武人才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1336章 南洋風雨——左相前來第1676章 哪裡來的援兵?第1116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預想面對失敗的選擇第1358章 回到京城第298章 討論南洋事第302章 嚮導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1113章 繼續談論第423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587章 恭貢子折第560章 杭州事第543章 拒絕與見面第488章 貢院第1506章 蘇州驚變——塵埃落定第714章 安南占城第1692章 尷尬第1501章 蘇州驚變——緊急第983章 獲得了人民羣衆的支持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542章 詳情與集市見聞第1342章 南洋風雨——不怕風險第1459章 爵位改革——降等襲爵第1036章 決心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97章 憐子如何不丈夫第1785章 工業時代——工人的待遇第494章 對番國與會試放榜第347章 目的與新舊發明第1279章 杭州事第744章 不同的麪館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1207章 外交無小事——狗屁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1094章 僥倖逃脫的人第22章 重陽節——齊泰夫妻第411章 北撤第31章 寶鈔戰爭——立軍令狀第1713章 劍指……第337章 拜訪魏國公府第948章 籠絡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