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昀芷之言與寶慶之語

用膳時,昀芷對允熥說道:“皇兄,來蘇州一次,不逛一逛蘇州的名勝豈不可惜?”

允熥笑道:“咱們不愧是兄妹,想到一塊兒去了,爲兄也有意看一看蘇州的名勝。”

“只是,”允熥故意說道:“爲兄擔心朝中的大臣進諫,有些猶豫要不要看蘇州的名勝。此地的知府向寶,也算的上大儒,恐怕不會爲皇兄遮掩,其它的佐官說話用處也不大。皇兄雖然不怕他們進諫,但總對名聲不好。”

“皇兄何必在乎那些腐儒的想法?難道這些名勝只能士子游覽,皇兄不得遊覽麼?”

“況且這些人都是有私心的,他們巴不得將皇兄關在皇宮之中,讓皇兄什麼都聽不到,什麼都看不到,只聽他們的話,他們才願意。所以皇兄不必在乎這些人說了什麼。”昀芷說道。

允熥目瞪口呆的看着昀芷,把昀芷看的都不好意思了,臉紅着說道:“皇兄這樣看着妹妹做什麼?”

允熥感嘆道:“咱們不愧是兄妹。”此言雖然和剛纔一樣,但含義完全不同。

之前他只不過是隨口說說。到了蘇州,哪個人能忍得住不去看看名勝?就算這次來的不是昀芷,是其他的公主或者皇妃,也忍不住的。

但剛纔這一番話可不是隨便一個公主或者皇妃能說出來的。並且奇妙的是,這幾句話和允熥對濮嶼發牢騷時所說的話極其類似。

‘算起來,自己從洪武二十五年起與她接觸,到今年也已經八年了,時候不短;但她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才三歲,今年才十一歲,就能說出這樣的話來,真是,難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麼?明明她和兩個姐姐還有母妃在一起的時候要多。’

允熥一邊想着,一邊說道:“若你是男兒身,爲兄一定給你一個大大的封國。”

他這話說的沒頭沒腦,昀芷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時寶慶忽然說道:“怎麼,本公主就不能和皇兄們一樣封國麼?”

寶慶所說的皇兄自然不是允熥他們,而是朱棣這一輩的皇子。目前爲止,朱元璋所有的兒子都加封爲王並且有封地,雖然最小的幾個兒子並未就封,允熥也未必會讓他們就封,但也是有封地的。

可是,大明並沒有公主封藩的制度,歷朝歷代也沒有先例,允熥就算心中將女兒與兒子同等看待,也沒法加封女兒爲王;就是西方,雖然有女爵、女王的存在,但基本也是在先王、先爵無子的情形下才會讓女兒繼承,女爵、女王也十分罕見。

“這,國朝法度,沒有讓公主封國……”允熥剛和寶慶解釋了半句,忽然呆住了。

他想起來,就在今年年初,他加封江都駙馬都尉曹徹爲臺灣鎮總兵負責開發臺灣,也是軍政大權一把抓,只是底下的官員自己無權任命、需朝廷任用而已;若是朝廷上對這個軍鎮不太在乎,或者主政之人與總兵關係好,和一個實封的王爺區別也不大,與現在的代王、慶王、晉王這種王爺更是並無實際區別。

允熥完全可以任用信任的公主駙馬爲這樣的總兵,即好用,也省的尾大不掉。

更何況,王爺可以封王,駙馬如同西平侯沐家一般也可以當類似於王爺、鎮守一方的實職勳爵總兵,有種‘利益均沾’的感覺,可以將勳貴的利益進一步與大明朱家的利益綁在一起,是大明的皇家的基本盤更加穩固。

允熥同時引申出,其實大明周圍加封的王爺也都可以如此,慢慢的取消他們任命官員的權力,等到技術條件達到的時候順理成章的取消封國。

但有兩點,第一,那些完全的生地在由生變熟之前不能這樣做,不然生地永遠不能變成熟地;第二,離大明太遠的封藩不行,若是強行非要讓太遠的封藩沒有任官的權力,那早晚被當地的土著滅掉,就好像安史之亂之後的西域一般,還不如不封。

允熥這一愣神,昀芷不敢說話,寶慶倒是想繼續問,但想起了臨出門之前母親的囑咐,也住口不言,賢琴身爲去年剛剛來到京城的郡主,非必要不會在允熥面前說話;下人們更不敢說話,所以一時間冷場了。

允熥回過神來的時候,見到不僅宴席上鴉雀無聲,連筷子也沒有人動,笑道:“怎麼不吃飯了,都吃飽了麼?”

他這一說笑,現場的氣氛頓時鬆快了許多,昀芷等人又開始吃飯,寶慶則問道:“允熥,剛纔話說到一半忽然不說了,還沒回答姑姑的問題呢。”

“姑姑放心,將來雖然不能讓姑姑封藩,但也會與封藩相差不遠。”允熥說道。

聽了允熥的話,寶慶和賢琴還不覺得有什麼,但昀芷十分詫異。她今年十一歲,也懂得些事情了,皇爺爺絕對沒有定下公主牧守一方的規矩,允熥也沒必要爲了寶慶的一句無心之話就破例,很是奇怪。但她也不敢詢問允熥,只能心中疑惑了。

過不多時,幾人用完了午膳,允熥心中無事,睡午覺去了,留下興奮的昀芷拉着寶慶和賢琴商議先去那個地方遊玩。

下午醒來,允熥伸伸懶腰,剛想宣濮嶼進來,就見到昀芷拉着寶慶和賢琴走了進來說道:“皇兄起來了?正好,妹妹和寶慶姑姑、賢琴妹妹商議好了,下午先去獅子林吧,獅子林就在城中,不像寒山寺與虎丘在城外;況且前朝的書畫大家雲林先生曾在這裡題詩作畫,肯定別有一番風味。”

允熥也無不可:“既然如此,下午就去獅子林。王喜,讓濮嶼安排一下。”

王喜領命退下。

允熥又對昀芷說道:“你也趕緊帶着她們兩個下去準備。記住,在皇兄允許你下車之前,絕對不能下車,也不能掀開簾子。”

“妹妹知道了。”昀芷笑着帶着寶慶和賢琴下去了。

允熥也正打算換一身衣服準備出門遊玩,就見到少監黃路跑進來說道:“陛下,楊中書請求覲見。”

第1751章 奧斯曼皇帝的想法與文坻的應對第882章 終於要解決這個久拖不決的案子了第1414章 李家慶賀第53章 麪館以及徐家初出場第1807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推恩西南第197章 爲帝初上朝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980章 唱戲第1666章 巴布納——讓他們的運氣更差第1419章 加封與解釋第1763章 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第1124章 傅安(一)第591章 各自的上元節第717章 安南王妃第724章 講武堂和蒙古人第1535章 重見陽光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34章 北平城第505章 編戶齊民第45章 武德衛第1332章 南洋風雨——威格拉瑪?瓦爾達拿的想法第824章 戰安南——結果第255章 想法和英靈第1321章 金融改革——長遠利益第721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預備第991章 第三個目的第894章 現在就要開始爲下一次大戰做輿論準備了第775章 醒來第68章 四名太監第1118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真正的選擇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節 )第696章 孩子第731章 征討安南——準備和計劃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299章 人物太多好難選第1666章 巴布納——讓他們的運氣更差第1753章 一個人的日記——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第1543章 印度之戰——包圍第1323章 風雨,前奏第1425章 抵達京城第1496章 蘇州驚變——發現第842章 佔領升龍城第470章 對聯第859章 南定——糧草大營的對戰第1190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登陸第1698章 不知道是誰在騙我,只能再調查了第638章 三地的糧食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番外14:大辯論下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1348章 南洋風雨——結果第195章 新位置第1657章 巴布納——圍攻第177章 端午第495章 殿試第146章 卡廷——反轉第1405章 友情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緒第1030章 最慘烈的一戰——開始第649章 糧典婿第592章 蓄養奴僕第598章 南海李家第584章 奴僕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263章 首飾古董第961章 在講武堂第1118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真正的選擇第1051章 最終決戰——前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1096章 血戰烏魯木齊(一)第703章 宴飲前的談論第1350章 南洋風雨——援兵是怎麼來的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1209章 賢才第226章 東西藩國第953章 婚姻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1056章 最終決戰——攻進大營第687章 白帳第1354章 南洋風雨——各自的想法第1674章 用什麼辦法挑釁第1168章 植物學家與出版第595章 應對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第1780章 格致院視察——對張學熙的賞賜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537章 盤算與算數第948章 籠絡侍衛第264章 路遇第168章 海第867章 又一份捷報第1414章 李家慶賀第1340章 南洋風雨——雨襲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第1561章 印度之戰——驚喜第1722章 文坻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1541章 印度之戰——兩個人的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