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祖宗們

從正月十三開始,允熥就顧不上別的事情了,就算是花英等人趕來京城他也顧不上了,因爲他要忙活拜祭天地、繼祖宗,還有其他一系列禮儀上的事情。

在古代禮儀可是非常重要的,絕對不能馬虎的事情。並且這次還是允熥頭一次親自參加這件事情,更是不能馬虎。

允熥在正月十三就開始獨處,每日沐浴,並且齋戒,就等着正月十六的拜祭天地了。

熙瑤雖然作爲皇后不參加祭天,但是也要陪着一起到太廟祭祖的,祭祖完畢之後,她纔算是大明正式的皇后,才能夠正式加封皇后的,所以她比允熥還緊張,把宮裡的事情都交給熙怡了,自己也是從正月十三開始就每日齋戒,沐浴,不理外事的。

到了正日子,允熥天還黑着就與衆官員一起去南郊祭天。允熥從宮裡坐着車出來的時候,天還沒有亮呢。一行人由京衛護衛着,一路前往南郊的圓丘。

允熥本人雖然對於神神鬼鬼的事情半信半疑,但是對於祭天也是覺得沒有什麼用處的。其實估計歷代的皇帝也只是口頭上對於祭天非常重視,私下裡雖然也不敢說不重視,但是也就是說說,內心估計不認爲這個就關係到了國家的存亡。

反正允熥自己對於祭祖還是很重視的,但是對於祭天也就那樣。

但是表面上的功夫還是要下的。允熥到了地方,按照規矩,在禮部與太常寺的官員的指導下祭天,恭恭敬敬的磕了好幾個頭。

今年允熥祭天與往年朱元璋祭天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朱元璋還活着的時候配祀的人,也就是可以與‘天’享受類似的待遇的人是朱元璋已經過世的父親仁祖淳皇帝朱五四,而允熥這次祭天可以配祀的人是明太祖武皇帝朱元璋。

不過這個也是慣例了,一般只有死人才可以配祀天地,一般的朝代都是以開國皇帝配祀;朱元璋本身就是開國皇帝,只能配祀自己的父親了。

並且依照夏商周三代的規矩,只能配祀一人,唐代的時候也不知道是哪個人解釋的,分天地爲二,所以配祀了兩人;後來宋代更是有宋太祖與宋太宗的事情,也是沿襲了唐代的制度配祀兩人。

到了允熥,因爲號稱復古,所以遵循周代與漢代的古禮,只能配祀一人,所以只能把朱五四請下來,把朱元璋送上去了。

在南郊祭天完畢,允熥返回宮裡。第二天他還要去北郊祭地。允熥可不願意被人說不和規矩,所以沒有像朱允炆歷史上一樣都在南郊一起辦了,還得折返一趟。

第二天從北郊回來的時候,允熥自己其實還好,但是隨行的下人與官員一個個的累得跟什麼似的,反正後來允熥問練子寧的時候,練子寧回答道:“跟隨陛下去祭拜天地當然是臣子的榮耀,但是連着兩天可是真受不了,第二天回到家我都躺牀上起不來了,又歇了一天才罷。”

但是允熥的事情並沒有結束,因爲他還要去太廟祭祖。

祭祖這件事情就和大多數官員無關了,並且因爲允熥祭祖不用上朝,所以正好累得狠了的人都在家歇了一天。

不過禮部與太常寺的人還是一如既往的要忙活的。

這一日早上,因爲太廟就在皇城裡邊的關係,不用走遠路,所以允熥不用像是拜祭天地那樣起得很早,趕在差不多天亮的時候到了太廟就行了。

在太廟祭祖是與熙瑤一起的,意義除了讓祖宗們知道朱家的當家人換人了,還得讓祖宗知道當家人娶媳婦了,並且知道娶的媳婦是什麼樣的,叫做什麼。

現在文垣還太小,要不然作爲下一代的皇太子也要一起來拜祭祖先的。

其他的人允熥都沒有見過,所以他主要就是盯着去年剛剛擺上去的朱元璋的牌位。

允熥與朱元璋還是很有感情的,畢竟整整六年的親自教導,所以允熥看着朱元璋的牌位淚水就止不住的留下來了。熙瑤不知道是也和朱元璋關係不錯,還是陪着允熥,反正也哭了起來。

然後在禮部官員的勸解下他們止住眼淚,按照流程祭祖。重點介紹了一下允熥把國家治理的怎麼樣,還有熙瑤的身份。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文垣身體健康,沒什麼不好的。

允熥其實有些話想對着朱元璋的牌位說,與其他人都說不上,只有覺得與朱元璋說纔好,哪怕只是牌位,也覺得心安。但是在場這麼多人,也不好說,只能等着以後自己單獨來太廟拜祭的時候了。

拜祭完天地之後,允熥又追加了朱元璋的封號一大串,反正都是禮部的文官寫的,允熥讓自己的親信確定了一下沒有什麼不好或者不合適的字眼就同意了。

其實後來允熥一想,人家禮部的官員其實也沒有必要在這種事情上怠慢,不然又自己好果子吃的。文官對於某個皇帝不滿意都是在編寫實錄的時候私自添加一點佐料進去。好在允熥的《太祖實錄》是找陳性善與解縉編寫的,爲人還算靠譜,要不然他也很擔心的。

之後就是追封或者冊封了。關於冊封方面,允熥於二月的一個黃道吉日正式冊封了熙瑤爲皇后,嫡長子文垣爲皇太子。

其實允熥是不太樂意這麼小就冊封皇太子的,如果,就是說如果,文垣萬一不行怎麼辦?允熥不是就喪失了選擇權了?當然就算是文垣真的不成器,也沒有被立爲皇太子,允熥想立其他的兒子爲皇太子,哪怕也是嫡子,恐怕也是很費勁的。

嫡長繼承法可是周代與漢代古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朱元璋一直在堅持的事情,允熥要是違背了可是很大的事情,方孝孺到時候要是還活着不得跟允熥鬧翻了?

況且朱元璋臨死前給文垣起了名字,又是一直重病到文垣出生才嚥氣的,意義更加不同。所以允熥也只能馬上就冊封文垣爲皇太子。

這都是毫無爭議的事情。但是輪到追封允熥的老爹朱標爲皇帝的時候,允熥提出了一個讓所有文官都意想不到的廟號。

第1039章 鐵門關之戰——夜襲第1105章 伊吾慶功宴——開始賞賜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1813章 統治階級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壞消息第1555章 印度之戰——損失與建藩第268章 生第1170章 調查第348章 鄉試與文會第287章 巨大的腦補第953章 婚姻第995章 談到逸聞趣事第789章 大案——搜捕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20章 重陽節——續逛京城第840章 升龍第592章 蓄養奴僕第876章 胡朝的末路——遇襲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835章 多邦城——各種意外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1726章 凱瑟琳王后的決斷第1102章 伊吾之戰完全結束該封賞了第167章 國力第168章 海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743章 講武堂和過去的麪館第1748章 見面商談第262章 醫學進步第1124章 傅安(一)第142章 戰——新動向第835章 多邦城——各種意外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325章 兩個皇帝的心思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523章 南洋西域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549章 再見與玉佩第1561章 印度之戰——驚喜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第580章 正派國舅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283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五)第370章 統帥平叛之人第577章 傳道第984章 願意打仗第458章 答謝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1304章 徐家的‘危機’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822章 戰安南——得救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1716章 朝鮮的‘終結’第1271章 教子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802章 瓊州事末開始第651章 岷州第228章 文學泰斗第229章 民間輿論第520章 初到永明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1526章 剝奪股份第二五零章 兄妹出宮第465章 改封永王第307章 祖宗們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13章 初到兵部第813章 探望第563章 杭州商戶第1276章 赦免和規矩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1289章 應天鄉試第748章 雲南的兩個反應(五千字章節送給大家)第1693章 什麼,朝鮮改立世子?第1章 混亂的穿越者第1026章 攻城——發現機會第500章 不大不小的動作準備第1498章 蘇州驚變——造反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981章 本第1531章 產業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614章 道路和回京第651章 岷州第80章 下基層上第1509章 菜市場與捉拿第444章 對待扶桑與取名第1291章 蕭家的想法(五千字章節)第716章 新錢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397章 青州城(一)第1513章 斥責與獎賞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漢洲局勢第841章 打進升龍城第621章 艱難的訓練第1657章 巴布納——圍攻第890章 爲什麼不給我們色目人一條活路第1236章 國子監三項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結